教学设计方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系别:外语系
班级:2010级对外汉语班
姓名:***
学号:***********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
人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
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3.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1.预习,快速阅读,理解。
2.讨论,点拨,问答,理解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束缚
与毒害,明白中国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
的:学生对小说以及鲁迅并不陌生,但把他们置身于当时封建社会的
科举制度下,让他们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很难的,需要老师把时代
背景与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三、学习内容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在中学教材里历久不衰、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
选材切合本单元“人物画廊”这一主题,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很有学习价值。
学习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鲜明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从众人的“笑”入手理解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本课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
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随意地写,人情地演,出色地评。
大胆地想:续想孔乙己之死的悲惨情形。
好奇地问:问孔乙己性格及形成的原因,问孔乙已遭嘲笑及最后致死的罪魁祸首,问塑造人物的目的及所持态度。
自由地议:面对质疑,要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异议,求得共识。
五、教学工具和媒体
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
2.为本课专门制作的教学课件;
3.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下发导学案。
2.朗读、默读过程中勾画出人物描写文字,初步了解人物。
设计意图:阅读初体验,参看导学案,完成对人物到初步了解(二)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重点)
(三)作者、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作者、作品资料,结合《范进中举》了解科举制度。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文体与作者:
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介绍鲁迅
设计意图:由学生查找的资料入手,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点燃课堂学习的激情。
(四)交流、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悲剧的原因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3)语言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设计意图:品读文字,揣摩含义,剖析人物性格,小组内交流(五)拓展延伸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设计意图: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发挥想象,续写孔乙己命运(六)课堂小结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
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七、教学评价设计
1.批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本文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归纳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让学生完成读书笔记。
八、作业设计
1.熟读全文,重点朗读课文第4—13段,并想一想:课文这一部分(第4—13段)可分为几层?怎么划分?并说说各层的大意。
2.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3.认真抄写一遍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要注意掌握讲课和练习
中提出的带点字词的音、形、义。
4、充分利用想象续编孔乙己的故事,下节课上台续讲。
参考资料出处网址:
○1./view/bfb5ec00de80d4d8d15a4fe2.html
○2/Health/jiu/23920.htm
○3
/czyw/jszx/grzj/jszj/zgs/jxsj/201008/t20100825_7 33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