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摘要: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始于1986年7月1日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随后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等无不是旨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
但由于未成年人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而使其不能享尽其权利。
因此,为弥补这些方面的缺陷,国家需要某种手段来增加其权利或利益,于是监护制度应运而生。
所谓的监护是指与亲权并行的监护制度,即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督和保护的法律规范,为亲权制度;对不在亲权保护下的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
关键词: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一、我国监护制度的背景。
我国从清末沈家本修律一来一直以欧洲大陆为师,引进了大陆法系的立法体系。
但是在监护制度上我国采用的却是亲权与监护分离的制度,而没有引用大陆法系的亲权制度。
这些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也与我国的法律传统不符,但是,由于我国之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很多的民事法律制度都是对发达国家的借鉴与继承,于是选择便尤为重要。
近些年来,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正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两大法系正在逐步靠拢。
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德国和日本现在尽管还保留了亲权的称谓,但经过多次的立法修改,亲权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亲权已经失去了它的权利特性,而转变为以义务为中心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现在的亲权和监护只是形式上的差别,而没有实质的不同,亲权与监护正在走向融合。
所以,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照搬大陆法系的内容,而是加以分析挑选和甄别,把那些先进的,优秀的和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引进进来。
这便是我国现有的监护制度。
二、我国监护制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监督监护制度相对于外国的监护制度而言,显得过于原则、笼统,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情况,而在现实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未区分监护与亲权。
虽然我国在引进发达国家的制度时已经进行过分析、挑选、甄别,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施现状来说,还是应该将监护与亲权区别,而不是笼统地混淆。
亲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的管教、保护的权利,是基于父母子女这一特定的身份产生的专属于父母的权利。
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
其中,履行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称为监护人;被监督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亲权确定的是父母子女之间的身份权,属于亲属法上的身份权,是亲属法的具体内容。
监护确定的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既包括亲属法上的内容,也包括民法上的内容,但是他不是亲属法上的身份权,而是亲属法外的身份权。
亲权的主体是父母,这点毋庸置疑,而监护的主体则比较广泛,可以是公民个体也可以是法律确定的相关单位组织。
监护侧重于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的保护,不具有养育的内容,可以法定,也可以约定。
将亲权与监护区分不仅更有利于对监护人进行限制,也更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的权益。
我国目前出现的很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离家出走、辍学乞讨在很大原因上便是由于没有区分亲权与监护,放任监护人造成的。
(二)、监护人设立方式僵化不合理。
首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两种监护制度,有悖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则”。
虽然将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和制定监护人,但是都不允许当事人以意思表示来决定。
而是采用放任主义,在监护人的设立上没有监护人设立登记和撤销登记制度,这些对监护人设立的不清不楚无不透露出我国监护制度的严重缺陷。
其次,我国监护人的人选较为僵化,对任职资格规定并不明确,只是笼统地规定了能胜任监护职责。
而所谓的能胜任监护职责主要是从监护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的联系上考虑的,对于监护人的人品和文化水平等则忽略考察。
因而很难使监护人真正履行监护职责或者阻却监护人的亲权行为,不利于提升监护水平和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再次,我国《民法通则》还规定了单位监护。
由于单位本身就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让单位担任监护人这一角色无疑是不合理与欠缺考虑的。
这种监护不仅有悖于监护的目的,而且被监护人的生活往往会陷于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
最后但却最重要的是,我国的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监护人的侵权标准,甚而对谁可以启动监护人侵权诉讼也没有作出规定,诸如监护人不法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等问题法律规定得甚为笼统,根本不方便执行。
最终导致对监护人的责任追究停留在形式上而很难落实到实处。
(三)、监护中止制度的空白。
监护终止包括绝对终止和相对终止。
所谓绝对终止是指监护的必要性消灭,没有另设监护人的必要。
监护的相对终止又称监护人的变更,是指监护的必要性未消灭,仅仅是监护人终止其监护职务,需要另外确定监护人。
因此监护的相对终止只是现有监护人因为特定的原因不能继续履行监护职责时,发生的监护义务转移。
我国《民法通则》仅仅在18条3款提到监护人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经有关人员和单位的申请,法院可以撤消监护人资格的规定。
而对监护人的变换及监护终止则无具体规定。
这样的一个规定不仅荒唐甚而可笑。
三、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一)、严格区分监护与亲权。
规定被监护人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监护制度的首要原则。
在监护人资格发生争议时,亲情与亲子关系都只能成为考虑被监护人利益的依据之一。
亲权是父母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监护主要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主要是父母已亡或丧失亲权能力的未成年人)设立的义务职责。
(二)、完善有关监护人的系列规定。
1、应适当调整监护的种类。
除法定监护、指定监护之外,为更好的保护、监督被监护人,还应允许委托监护的存在。
所谓委托监护是指,具有正当理由的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或遗嘱监护人,委托他人在一定期限内代为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
在这里必须指出,委托监护仅仅是监护职责的部分或全部的转移,原监护关系不变,被监护人若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仍要承担全部责任。
2、应具体合理地规定监护的内容。
在人身监护方面,应设置监护监督人,以确实执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的规定。
在财产监护方面,应建立财产帐册制度,作为被监护人接受监护时的财产状况的证据,从制度上保障被监护人的财产权益。
其一,监护人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从速制作被监护人的财产清单,确定应保护的财产范围。
同时,制作财产清单的过程应由监督机关在场见证,被监护人有大宗财产的,该清单应由公证部门公证。
其二,监护人要用法律允许的手段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要做到被监护人的财产不用管理行为而减少,却可因其运用合法的管理使其增值。
其三,监护人处分被监护人大宗财产时,必须取得监护监督机关的同意。
其四,监护监督机关在监护人就职之初,应与监护人预定每年的生活、教育、医疗、养护及财产管理、监护人的报酬等需要消费的金额数目,并随时或定期要求监护人报告费用的支出情况。
其五,监护人解除监护职务时,应对照原来的财产帐册,清点被监护人的财产,并将这些财产交给已取得行为能力的被监护人或继任的新监护人。
被监护人的财产无正当理由遭受损失的,监护人应当负责赔偿。
3、应明确具体地规定监护人资格。
在监护制度中除了原则性规定监护能力外,还应列举规定哪些情况不具有监护能力或规定具有监护能力要具有那些要件。
同时应取消社会组织(如父母所在单位)作为监护人的规定。
允许社会组织担任监护人,是极不科学的,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
4、应设立专门系统的监护监督机构。
尽快设立独立的监护权力机关和监护监督机关及监护保障机关,并明确其职责分工,是监护制度有机构的保障,监护权力机关主要负责任免、更换监护人,并就监护中的重大事项(如被监护人的就学、就业等)做出决定,并有权对监护人的失职行为或滥用监护权的行为采取制裁措施。
(三)、成人监护制度的开始和终止采宣告主义,并规定一定的期限。
1、成年监护的开始和终止应该以人民法院宣告为前提。
这样可以约束其法定监护人慎重判断,避免其恣意判断,违背被监护人的利益。
同时,如此规定并不损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表面上看,采宣告主义为开始会导致本人在监护开始之前所为的行为不论是否对本人有害都应该是有效的。
实际上,在没有意思能力的情况下,民事行为能力是当然无效的。
其次,在终止问题上采宣告主义也不会危害第三人的利益。
表面上,如此的话,本人恢复健康之后,为撤销宣告之前所为的行为是无效的,交易安全将会受到危害。
实际上,第三人的权利可以受到不当得利制度的保护。
2、设立轮流监护制度。
对于需要长期监护的被监护人可以设定轮流监护。
设置一定的监护期限(如5年),并规定可以连任。
期限届满之后如无连任的按照法定监护人的确定顺序确定监护人。
轮流监护时,其他暂未行使监护权的监护人进行监督;在轮流监护时应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并从被监护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
监护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保护和监督被监护人,维护其合法权益,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应该进一步探讨、修改、建立比较完善的监护制度。
[1]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孙若军.《父母离婚后的子女监护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6年[3] 吴琼等.《试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王晓玫.《谈我国监护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