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之我见
所谓医疗资源,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投入到医疗卫生机构用于生产或者投入给卫生服务需要者用于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一切要素的总称。
要求医疗资源合理分布,这是探讨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如何配置,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治愈疾病、重回健康的需求。
同时保障并增进医疗事业发展能力和活力。
在中国,过去30 年的时间里, 人民的健康保障年年提高,我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例也年年提高。
全国医疗机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卫生政策的总体取向却是——缩减。
缩减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在这30年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比例平均每年以 0. 5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结果导致公立医院仅仅8%左右的收入来自政府,其余的只好靠现金型民间资本,说白了就是拿病人的钱养活医院,拿民众的合法收入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可以说,30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以政府支出降低, 个人卫生支出提高来实现的。
谈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就像分蛋糕一样,首先得有蛋糕,才能进行分配,毫无疑问,民间资本是中国30年来缩减的卫生政策下,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与基础。
从这一层面上,我们不得不很痛苦的承认民间资本的引入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如果撇开我国这一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背道而驰的卫生预算
政策不谈,我们来看经营性民间资本的引入对医疗资源分配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判断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标准和原则是——健康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公平的机会获得同等的健康权利。
在政府鞭长莫及、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私人诊所、赤脚医生可以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民营专科医院可以缓解部分压力。
在公立医疗机构普遍缺乏竞争机制,人员冗杂、部门林立的中国,私立医疗机构可以发挥鲶鱼效应,促使形成优质的医疗服务。
就这好比大学的食堂,公立医院如大食堂满足基本伙食,私人餐厅满足更高需求的消费,学校再酌情对贫困学生给予补助,使得每一个学生吃饱吃好。
经营性民间资本与政府的财政投入共同作用,促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更好的获得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权利。
即便民间资本引入有固有的缺陷与不足,但是基于现状和未来,我认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