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阻燃整理

阻燃整理




五、 阻阴燃论

通过使碳氧化成CO,减少产生的热量 而达到阻燃效果。 含磷阻燃剂都有较好的阻余燃能力。
2 H 3 PO 4 5

C
2 2
P P2O 5
5
5 CO
3 H 2O
4
P
5
5
O2 C
P 2O5
2P
CO


六、 熔滴作用
在阻燃剂的作用下,纤维材料发生解聚,熔融 温度降低,增加了熔点和着火点之间的温度,使 纤维材料在裂解之前软化、收缩、熔融,成为熔 融液滴滴落,大部分热量被带走,从而中断了热 反馈到纤维材料上的过程,最终中断了燃烧,使 火焰自熄。 涤纶的阻燃大多是以此方式实现的。
协同阻燃效应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不同类型的阻 燃剂协同使用比单独使用的阻燃效果强的得多;另一种是在 阻燃体系中,添加非阻燃剂来增加阻燃能力。 1、磷—氮协同效应 磷-氮系阻燃剂在纯棉织物上是最有效的阻燃剂之一, 同时,由于磷、氮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其在涤棉混纺织 物的应用上也有很大的发展。 磷-氮协同属于后一种范畴。例如,尿素及其相类似的 酰胺化合物本身并不具备阻燃能力,但当它们与含磷阻燃剂 一起应用时,却可明显地增加含阻燃的阻燃能力。


二、有机阻燃剂 特点:品种多,应用广。 按阻燃元素:磷系、卤素(氯系和溴系) 按烃基结构: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 用于纺织品阻燃整理的阻燃剂主要是磷系阻 燃剂。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节 织物阻燃整理
一、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 (一)棉织物阻燃整理 1、非耐久性阻燃整理(暂时性) 虽有良好的阻燃能力,手感柔软,但不耐水洗,可用 于某些少洗或不洗的织物。 (1)非耐久阻燃剂 硼酸-硼砂、磷酸、铵盐,金属盐(如硼酸、硼砂、 磷酸铵盐,水玻璃等)类。 硼砂、硼酸是低融点物,遇热熔化,在织物表面形成 一层薄膜,使织物与空气隔绝不发生燃烧。
H2O SbCl3 SbCl3
5 SbOCl
~
℃ 280
Sb4O5Cl2 SbCl3
5 Sb3O4Cl
4 Sb4O5Cl2 410~

475℃ 565℃
3
Sb3O4Cl ~
475
4 Sb2O3

纤维素纤维常用的是含磷阻燃剂与含氮阻燃剂 混合作为阻燃剂。


第三节 阻燃剂
阻燃作用强的元素: 第三族: 硼(B) 第五族: 氮和磷(N和P) 第七族: 氯(Cl)、溴(Br) 作用稍差元素: 第三族:铝(Al) 第四族:(B):钛(Ti)和锆(Zr)


(13)闪点:当物质加热分解所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 性气体,与明火接触而刚好点燃时的温度称为闪点;
(14)着火点:如果达到闪点时可燃性气体能不断地 产生,则火焰温度会升高而持续燃烧,使物质刚好能达到 着火的温度称为着火点。一般高出闪点20-300C。


3、织物可燃性的表示
织物的燃烧情况可用可燃性表示。织物的可 燃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分子链降解 形成左旋葡萄糖 物质 分解 可燃性气体、固体炭
(2)阻燃机理
脱水、缩聚
焦油状
抑制左旋葡萄糖的产生,减少热裂解产物中可燃性气
体量,增加固体炭的含量。


2、合成纤维的燃烧性能: 受热后软化、熔融,产生熔滴,再发生热分解作用。 (1)热分解过程 降解 氧化、分解 软化 游离基 分子链断裂 可燃性、不燃性气体 (2)阻燃机理 抑制游离基的反应,降低熔融温度。 3、蛋白质纤维的燃烧性能:


第五族:锑(Sb)、 铋(Bi)
第六族:硫 第七族:氟(F)、 碘(I)。

除此之外,织物的阻燃整理效果与阻燃剂的 用量有关,一般情况下,阻燃剂的用量越高,织 物的阻燃性能越好,但这种关系并非无限度的正 比增加。当阻燃剂用量达到某一数值后,阻燃性 能便不再提高。


一、无机阻燃剂
优点:热稳定性好、不挥发、发烟少、不产 生有毒和腐蚀性气体、价格低。 缺点:不耐洗。 目前纺织品有的无机阻燃剂主要是含磷化合 物。
阻燃整理:纺织品的阻燃整理过去曾称为防 火整理。经阻燃整理后的织物并非接触火源不燃 烧,而只是降低了它的可燃性,能阻止火焰蔓延, 离开火源后不再燃烧,能迅速止燃(自动熄灭)。
所以纺织品的阻燃性只有相对意义,而不是 绝对的概念。


2、燃烧术语 (1)燃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产生的 氧化放热反应,伴有有焰或无焰的燃烧过程或发 烟。
(1)着火性:即着火点的高低,表示织物起 火的难易。 (2)燃烧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沿着样品燃 烧的速率。




4、可燃性测定 ( 1)燃烧速率: 将阻燃整理的织物样品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 时间,然后移开火源。测离开火后织物的有焰燃烧、无焰 燃烧所持续的时间及损坏长度(也称炭长)。 ( 2)需氧指数:LOI或OI——oxygen index 指样品在N2、O2混合气的环境中保持烛状燃烧(有焰 燃烧)所需要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 低于这个值就不发 生燃烧。 ∴LOI=O2/(N2+O2)ⅹ100% 需氧指数越高,说明织物燃烧时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 越大,织物越不易燃烧,阻燃效果就好。




5、各种纤维的可燃性(燃烧情况)
各种纤维由于化学组成不同,结构及物理状态的 差异,燃烧的难易不同。 (1)易燃性纤维:着火点低、燃烧速率快。 棉、粘胶纤维和醋酯纤维。 (2) 可燃性纤维:容易燃烧,燃烧速率较慢。 腈纶、羊毛、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和蚕丝。


(3)难燃性纤维:与火焰接触能燃烧,但离开后 火焰自动熄灭。
主要指改变纤维的热裂解过程。由于阻燃剂的 存在能使纤维素分子链断裂前发生迅速而大量的 脱水,甚至发生某些交联作用,使可燃气体和挥 发性液体量大大减少,可使固体C量大大增加, 有抑制燃烧的作用。 (C6H10O5)X 6XC + 5XH2O
适用性:该理论主要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含 磷阻燃剂的阻燃可根据此理论。
高吸湿性,有天然的阻燃性能。

4、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能:
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远比对其中任一组分的阻燃要困难。
原因: (1) 因为棉是一种不熔融不收缩的易燃性纤维,当涤棉 混纺制品燃烧时,棉纤维发生炭化,对涤纶起了一种类似烛 芯的支架作用,从而阻碍了涤纶的熔滴脱离火源,使涤纶的 自熄性减少,这就是所谓“支架效应”;
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 使织物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整理加 工过程,称为功能整理或特种整理。 目的:满足生活、工业和国防上的某些特殊 要求。 根据织物整理后的效果,功能(特种)整理可 分为防水、防油、防火、防污及防静电、抗菌防 臭等性能的各种整理工艺。 本课将主要的几种功能整理的目的、机理、 要求和方法分别介绍一下。
449
650 480 504 540 575
850
941 960 875 697 855
19.0
24.0 17.0 22.0 18.5 23.5


二、纤维的燃烧性能及阻燃方法
纤维的燃烧性能因纤维种类而异。 1、纤维素纤维的燃烧性能: 受热后不会软化、熔融,但易于分解。 (1)热裂解过程


四、影响燃烧性能的因素


1、织物的组织结构
结构紧密,厚重 燃烧性能差。 易燃性增加 燃烧性能下降
2、温度
温度升高 3、含湿量 含湿量提高 4、空气压强

空气压强增加
燃烧速率提高

第二节 阻燃机理
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① 可燃性物质
② 空气 ③ 热源
不燃气体
高聚物
吸热 分解



由于各种织物用途上的差异,因此其特种整 理的内容也不同,如:根据整理的效果 棉织物
① 防水、拒水整理; ② 阻燃整理; ③ 防油污整理; ④ 防辐射整理; ① 亲水整理; ② 仿丝绸整理; ③ 防油污整理; ④ 防熔融整理; ⑤ 防起毛起球整理;
合纤织物
第一章 阻燃整理

一、概述: 1、概念




三、 热论:也有两种情况。
① 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吸热,如熔融和升华。 从而降低纤维的燃烧温度,阻止燃烧蔓延的作用。 ② 阻燃剂使纤维迅速散热,使织物达不到燃 烧温度,阻止继续燃烧。


适用性:氧化铝、氧化锌、滑石粉以及一些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等的阻燃都可以按此论解释。

四、 催化脱水论:


七、提高热裂解温度
在纤维大分子中引入芳环或芳杂环,增加大分 子链间的密集度和内聚力,提高纤维的耐热性;或 通过大分子链交联环化、与金属离子螯合等方法, 改变纤维分子结构,提高碳化程度,抑制热裂解, 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

八、协同阻燃效应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阻燃元素的阻燃剂整理织物所得到 的阻燃能力,比单一的阻燃元素的阻燃剂效果好。




(8)阴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当有 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 无焰燃烧的时间。 (9)炭化:材料在热解或不完全燃烧过程中, 形成炭质残渣的过程。 (10)损毁长度: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 料损毁面积在规定方向上的最大长度,通常也称 为炭长。



(11)极限氧指数(LOI值):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使材料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氧氮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 (12)热裂解温度: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开始分解或裂 解所需的最低温度;

(2) 涤纶和棉两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它们的裂解产物的相 互热诱导,加速了裂解产物的溢出,因此涤棉混纺织物的着 火速度比纯涤纶和纯棉要快得多; (3) 在燃烧过程中,阻燃剂能在涤和棉两种组分间迁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