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揭示犯罪原因,又称犯罪原因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的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9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10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11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12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
13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14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22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称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
23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24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
25非随机抽样:就是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26配额抽样:是指依据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抽样方法。
27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29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验程序,把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所要考察的变量上进行实验的方法。
30模拟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定情境,让被试在其中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通过观察被试之间的互动活动,考察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
31现场实验法:是指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以此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被试者对此作出的相应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调查研究:调查就是收集资料,研究就是分析资料。
33文献法:也称历史法,即通过查阅档案、书籍、报刊、文件、统计等既成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34访谈法:即研究主体通过与被调查者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35观察法:即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收集方法。
36问卷法:即通过发放与回收为研究而设计的问题表格以获取资料的方法。
37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38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质的规定性的方法。
39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
40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4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42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43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44绝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
45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
48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53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54犯罪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55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56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57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58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59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60社会危害性特征: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的作用、功能的性质特点。
61犯罪行为机制: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和运行的机制。
62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事物或现象。
64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也是我国犯罪学学术界习惯上所称的犯罪总根源。
65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于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67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事物和现象。
68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的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69犯罪因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包括犯罪人的素质、不良环境、不良情境,等等。
70犯罪诱因:是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71犯罪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指对犯罪的起源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
72犯罪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与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刺激、诱发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口的、社会管理的等方面的刺激、诱发因素。
73犯罪产生的犯罪人个人因素:是指犯罪人个人自身存在的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人的意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74犯罪条件:是犯罪原因系统中的要素之一,在犯罪原因系统中起相应的作用。
75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距犯罪原因较远的但与犯罪原因又有关系的犯罪因素。
76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驱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77惯性原理:是指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78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是犯罪生物学家运用生物学或生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的生理结构特征或机能方面来研究和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
79犯罪社会学:是以社会为对象探索犯罪原因和研究犯罪对策的学科。
80社会环境论:是一种研究社会环境对促成犯罪心理形成过程起影响作用的理论观点。
81文化冲突论:是较有影响的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各种文化,上层阶级以法律形式把本阶级的文化规范、道德准则规定下来,要求全社会服从。
不能适应统治阶级文化及其模式的人,就会陷入犯罪。
82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是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犯罪问题的学说和观点,其研究对象处于社会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
83标签轮: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84差异交往论:亦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
85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是指人受暗示的刺激发生的类似行为。
86社会控制论:也称控制论、遏制论或社会遏制论,是由沃尔特-雷特利斯、西蒙和埃蓝-茂雷等人提出来的,主要研究在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够自觉抑制它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少数人则不能并陷于犯罪。
87遏制论:人类的行为时能够通过遏制手段进行控制的,犯罪行为是各种诱因联合作用的结果。
88挫折攻击理论: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90社会结构:一般是指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的自然组合状态,如社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等。
92社会环境:是指人们交往的空间范围,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两种。
宏观社会环境属于个人间接交往的范围,微观社会环境属于个人直接交往的范围。
93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
98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103精神障碍:又称广义的精神病,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出现障碍的疾病。
104精神病:是指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遭到破坏,精神活动明显异常。
105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人格畸形。
106治理障碍:又称精神发育迟滞,即个体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障碍。
107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08无责性被害人:又称“非参与性被害人”、“无过错被害人”、“无辜的被害人”、“纯粹的被害人”、“典型的被害人”,是指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
109有责性被害人:是指由于自身实施了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悖德行为,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遭致犯罪侵害的人。
110既然被害人:是指已经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承担了侵害后果的人。
111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已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
112机会性被害人: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
113直接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
114间接被害人:是指没有遭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但因为与直接被害人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使其利益遭受损害的被害人。
115轻浮型被害人:是指因为言语举动不严肃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16疏忽型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原因是由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被害的人。
117轻信型被害人: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18暴躁型被害人:是指遇事急躁、不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与人际关系的被害人。
119怯懦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胆小怕事、性格软弱而遭致或可能造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20贪婪型被害人:是指贪图钱财或贪得无厌的压榨他人的被害人。
121纵欲型被害人:是指由于沉迷于不正常的性关系而遭致犯罪侵害或可能遭致侵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