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法学
例如:土地使用权期满后,土地使用权法律关系消灭,但在原土地所有 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就可能形成新的补偿和被补偿的财产法律关系。
第三章 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国家土地所有权 第三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 第四节 土地所有权的确权规定
第三章 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国家土地所有权 第三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 第四节 土地所有权的确权规定
村民会议的常设机构,在村民会议的授权
下,具体行使权利
案例如何处理? 合同法律关系 土地承包程序不合法 法院认定承包合同无效 违约方或过错方承担责任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 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 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 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 任。 本案中对王某已交付的承包款,村委会该当返还, 对王某造成的损失,应视双方的过错程度依法分担。
是行使所有权其他权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有人占有与非所有人占有
使用权能
指土地所有人依照土地的性质或用途,对 土地进行事实上的利用和运用的权能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自然赐予人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
又包括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括 内陆水域)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的全部资源。 不论土地土地资源学,还是土地经济学,都认为土地 具有双重属性: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
土地管理学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土地是一个空
法律关系: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
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 关系。
法律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合法的社会关系。 4.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 务关系。
二、土地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土地法的特征
一般特征:权威性、规范性和强制性 自身特征:兼有不同规范
1行政法规范和财产法规范。 2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 3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三、土地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对象是以土地为客体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 系,即土地关系。 按土地的双重属性将土地关系分为两种类型:
横向的土地财产法律关系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法学特征
二、土地特征的法学分析
1.永久性。 2.安全性 3.必要性。 4.有限供给。 5.收益价值。 6.资本价值和投资。 7.使用效果的外部性。 8.公益性。
第一章 土地法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土地的概念和法学特征
土地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土地法学的发展和地位
二 、土地法律关系的分类
案例 农地承包合同
3月23日,城市居民王某与一村委会签订了一 份土地承包协议,协议约定由王某承包村委会一 处荒山用于农业开发,承包期限30年,承包费每 年1200元,并向村委会交付了第一期承包费。4 月,王某准备对承包土地进行开发时,却遭村委 会阻止,并说土地另行承包他人。无奈,王某将 村委会告上法院,提供了与村委签订的合同和 交村委的承包费收据作为证据,要求法院依法 裁决责令村委会依合同履行义务将土地交由王 某开发。
第三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二、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三、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后果
一、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一)土地法律关系的产生 指由于一定的客观现象的发生,使特定的土地关 系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 义务关系。 例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用地申请的批准
简言之,土地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 保护、管理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物权法》中 规定的有关土地条款; 《土地管理法》
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
如《矿产资源法》、《草原法》、《森林法》、《渔 业法》、《水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 保护法》
6.土地所有权具有排他性
三、土地所有权内容
所有权的内容:指所有人对标的物直接支配的具 体表现形式。 土地所有权的内容:指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 范围内享有的权利,具体包括四项权能:
占有权能 使用权能 收益权能 处分权能
占有权能
占有权能是指所有人对于土地在事实上的掌 握和控制的权能
《土地管理法》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后经1988、1998、2004三次修改
1991年人民日报社的《土地法的理论与实 践》 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土地法学》 1992年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中国土地法学》 1996年大地出版社出版的《土地法教程》。
四、土地法学在法学领域中的地位
涉及集体土地的权利主体和行使方式
集体土地的权利主体和行使方式
农民集体(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
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重大事项决策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外的单位 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一 以上的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 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
1.
国家对土地法律关系控制的垄断性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国家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开发利用 方式、土地的数量分配和空间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土地法律关系主体意志的表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 远利益。 2. 土地法律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例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
第二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及其分类 一、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土地法律关系的变更 由于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使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包括 主体变更、内容变更和客体变更。 例如:土地使用权转让使土地使用主体发生变化; 同时土地利用的权利、义务内容发生转移; 农用地征用后转为建设用地使客体发生改变 (三)土地法律关系的消灭 由于一定客观现象的出现,土地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 行终止 例如: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期限届满使合同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终止; 因征收集体土地,农民与集体原有的承包法律关系随之消灭。 对于产生和变更,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消灭,是一种权 利义务的终止,同时也可能导致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出现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概述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性质 二、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土地所有权内容 四、土地所有权的基本类型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
所有权是由法律确认的,所有人对其所有物享
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 涉的权利。
性质:
全面性:全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整体性:统一的支配力。 弹力性:其内容即可自由伸缩。 恒久性:永久存续性。
间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 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 立法层面
通常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即:一 国领土范围内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 岛屿等一切土地。 原因:保护土地资源时制定特殊的法律制 度;土地法是国内法,土地应指国家领土 范围内的土地;从资源和资产的属性对土 地进行保护。 土地法中的土地应是指地球表层国家能够 控制,人们能够利用的具有财产性质的陆 地部分。
试述土地法学与土地法的联系和区别。 试述土地法的概念和特征。 如何理解土地这一法律概念?
第二章
第一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 第三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四第二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 分类
一、土地法律关系的概念
土地法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 土地法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 土地管理、利用与保护法律 制度 第三部分 土地法实施规则
第一章 土地法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土地的概念和法学特征
土地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土地法学的发展和地位
土地法学的本土资源
第一章 土地法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土地的概念和法学特征
土地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土地法学的发展地位
土地法学的本土资源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法学特征
一、土地的概念
1. 不同学科的理解 土地资源学
广义:指地球表层的垂直剖面,包括土壤、气
候、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的劳 动综合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包括陆地和海洋的整个地球) 狭义:与广义比,狭义的概念不概括海洋,指 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陆地、内陆水域、滩涂、 岛屿等。
土地法学的本土资源
第四节 土地法学本土资源
一、奴隶社会的土地法
西周和春秋前、中期,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制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法
确认和维护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前594年 鲁国”初税亩” ; 秦:《田律》; 唐:均田制; 宋:永佃制 ; 《天朝田亩制度》
三、民国时期的土地法
土地法学的本土资源
第二节 土地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土地法的概念 土地法是指以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国策相统一 为基础,以《宪法》为依据,以法的统一性、继 承性、超前性等原则相综合,以推行国家土地政 策、统一管理全国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为目的, 在充分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条件 下,完善各种土地法律、法规,以调整纷纭复杂 的人地关系,保护士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安全、 有效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 在其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体系中统率一切土地 法律规范的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