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中国建筑史复习题

2010中国建筑史复习题

得分【】一、填空1、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位名叫维特鲁威的建筑史曾经用实用、坚固、美观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他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建筑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2、中国建筑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了中国木构建筑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3、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以大量出现。

但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常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前者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后者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4、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的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这种瓦镶嵌在屋面泥墙上,解决了屋面防火防水问题,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5、在金饰上,发现春秋时期的金釭,釭在西周时曾是加固木构节点的构建,发展到春秋时期已经蜕变为壁柱、门窗上的装饰品。

6、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见有祭祀性质的享堂和祭殿,这是战国时期陵墓的一大特色。

7、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逐渐兴盛,建寺立塔成为当时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建造了大量的石窟寺。

8、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在骊山主峰北麓的原地上,史称“骊山”,显存陵体为三层放锥体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9、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遂城长3000公里。

在黄土高原用土板筑,无土则石磊,如赤峰段,山岩溪谷则用木石建筑。

10、由于砖墓、石墓和崖墓的发展,自周以来长期使用的木椁墓逐渐减少,至汉末三国时期几乎绝迹。

得分【】二、选择题1、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我国古建筑的开端,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础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华夏文化D、河姆渡文化2、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布局方法,在奴隶制时代的商朝后期宫室中已略具雏形A、夏朝后期B、商朝后期C、商朝前期D、周朝前期3、土和木两种材料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A、土B、石C、砖D、木4、佛塔有木构的楼阁式塔和砖造的密檐式塔A、楼阁式B、密檐式C、D5、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是元朝道教建筑的典范,是一组迄今保持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群。

6、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特点仰韶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径扎结后涂泥的作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连接,推测用帮扎法,地面、墙面抹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地面铺木材、芦苇等,室内有烧火的坑穴,屋顶有排烟口。

7、木结构经元代的发展,到明代加之砖墙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定型化木构架,其官式建筑形象不及唐宋舒展开朗,以严谨稳重见长。

8、在近代中国城市中,居住建筑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两极分化。

贫与富,棚户与小洋楼。

9、中国近代建筑教育起始于派留学生到欧美和日本学建筑,国内的建筑学科是建筑留学生回国后才正式开办的。

10、在建筑教育体系上,德国与日本的建筑系偏重于工程教育,比较注重建筑技术。

在20世纪初的美法的建筑教育,还属于学院派,设计思想还偏重于折衷主义的创作路子,强调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11、建筑的开端:据文字记载,人类从事建筑活动大概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原始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占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真正从事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12、建筑三要素:学习建筑史,可以了解到建筑始终围绕这满足人们使用功能和物质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要求而发展。

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位名叫维特鲁威的建筑史曾经称实用、坚固、美观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13、建筑重点的转移:在十九世纪末以前,建筑的艺术发展远远比功能、技术等的发展变化丰富得多,因此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建设,是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等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14、距今六七千年前,周系氏族公社达到鼎盛,建筑幼苗得以发展,产生了两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使穴居发展到木骨泥墙,所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我国建筑的开端,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础。

15、商:前17世纪始,青铜文化、夯土及版筑技术是一项创造,主要用来筑城墙、及建筑物的台基。

土和木两种材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土木工程),以二里头为代表16、周:前11世纪,陕西岐山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宫殿已经形成“前朝后寝”以及门廊形制。

陶瓦以用于屋面上。

前770年的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彩绘及雕刻等手段进行装饰美化建筑。

17、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特点。

㈠筑城方法:战争导致夯土筑城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墙高与基宽相等,顶宽为基宽的三分之二等.㈡高台建筑:是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的我国独特的建筑方式。

(三)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建造宫殿的要求,留存至今的台榭夯土基址有:秦咸阳宫殿、燕下都老母台、邯郸赵王城的丛台、山西侯马新田故城内夯土台等18、西汉长安:位于西安市渭水南岸的台地上,最初就秦朝的离宫——兴乐宫建造的长乐宫,其后建未央宫和北宫,有十二个城门,八条主要道路九府三庙九市160闾里(lvli)(19、应县木塔:宋辽金时期最典型的楼阁式塔,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州塔),建于1056年,是国内现存的唯一木塔。

塔位于山门和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身平面八角形,高九层,有四个暗层,外部是五层,最下层是重檐,共有六层檐,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木构架柱网和构件采用内外槽制度,功能上内槽供佛,外槽为人流活动的空间。

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距今已近千年。

得分【】三、简答题1、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有哪些区别和进步?参考答案:(1)村落是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大村36万㎡,小村几百平米)(2)居住遗址,多为图形平面的半地穴居房屋,室内多为白灰面的居住面。

比仰韶更普遍采用白灰,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另外在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留有家庭私有的痕迹,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中间狭窄门道)2、简答夏、商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参考答案:(1).主要用土、木、砂、石天然材料(2).人工材料:①陶管――排水管②青铜――石和柱之间的铜锧(砧板)(3).工具:已有了斧、凿、钻、铲等青铜工具(4).夯土技术逐步应用到了建筑中去①解决防潮②高大威严(5).木柱栽埋在夯土基内,柱底铺垫卵石(6).商墓,发现白玉雕琢的鸟兽,棺外表雕以花纹,这是我国一直最早的的石雕作品。

(7)、商遗址中还发现排水的水沟。

3、战国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参考答案:(1)、青瓦大量使用在屋面上,(图3-3上)(2)、战国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图3-3下)(3)、砖除装饰用的条砖,还有方砖和空心砖(图3-4)(4)在一些铜器上还镂刻了若干二三层的房子(5)、铜器装饰图案上柱子上出现了栌斗形象,它是中国特有的斗拱的雏形(6)木椁上出现了榫卯(见图3-5)(7)、燕下都的瓦上有20余种花纹,楚墓雕花板花纹构图相当秀丽。

4、简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筑成就答案参考: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秦统一了法令、货币、度量衡、文字是中国真正成了大一统的民族,功莫大焉。

他修驰道通行全国;开鸿渠,凿灵渠建万里长城,构筑了当今中国的框架。

集中六国人力物力和技术,在首都咸阳附近建造规模巨大的宫苑建筑,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始皇陵至今遗址犹存。

5、简要回答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1)、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大块空心砖及普通长条砖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图3-13)还有大量的楔形砖和企口砖(吐-14)(2)、石料使用逐渐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石兽、石碑及完全用石结构的石墓(3)、石刻技术不断提高,艺术水平高:四川雅安高颐墓石阙和石辟邪,北京秦君墓表,山东郭巨墓祠为代表(4)、木构架体系到汉朝日趋完善,两种主要结构方法——叠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发展成熟(见图3-15)(5)、汉朝木构架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6)\汉建筑风格特点:第一,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合,衬托最后的主体建筑更显庄严重要。

第二,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的雨搭等,衬托中央的主要部分,是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次富于变换的轮廓。

第三,合理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创造出中国楼阁是建筑的特出风格。

(图3-17)(7)、在装饰方面,汉朝建筑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建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以后中国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6、简述隋唐时期的佛塔隋唐时代的木塔都已经不存在,现在保存的砖塔,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塔三种。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可供登临用,结构多为木结构;苏州虎丘塔是其代表(2)密檐式塔。

密檐式不能登临,后来虽可登临,但因檐密窗小,有没有平坐栏杆,登临观览效果远不如楼阁式,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单塔为僧人的墓葬。

(喇嘛塔没窗子,金刚宝塔是建在高台上的五座塔。

这两种形式是后来传入我国的)。

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现存唐代最高的砖塔之一唐代密檐式塔的塔身多数朴素无饰但具有显著收分,塔身建在低矮的台基上,塔身以上是层层密叠的叠涩檐;相对低上面的出檐比较长,而且整座塔的卷杀在中断比较凸出而顶部收杀比较柔和,这就使得唐朝密檐式塔的外观较北魏的嵩岳寺塔更加挺拔。

(3)单塔单层塔多做为僧人的墓塔,有砖造也有石造,平面多是正方形,但也有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规模小,高度一般在3-4米以内。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建于611年,较有代表性7、简述清代住宅的概况清代住宅建筑式样繁多,有西北、华北黄土地区的窑洞住宅,北京四合院式住宅,长江下游院落式住宅,闽南土楼住宅,云南一颗印住宅,西南干阑式住宅,云南和东北森林地区的井干式住宅,藏式雕式住宅,蒙古包等。

但最能反映清代住宅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要首推北京四合院住宅(图5-39)四合院建筑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它的踪迹,到清代已经发展成了一套成熟的布局方式。

传统的四合院以南北为中轴线,住宅大门一般都设在东南角,门前设一影壁,如屏风,入门迎面仍为一影壁,。

入门西折为前院,南侧为倒座,北侧轴线上做成华丽的垂花门,为全宅最醒目处(见图5-40)门内为四合院的主体,北面为正方两边附有耳放,东西两面为厢房。

正方后面一排罩房,布置厨、侧、贮(zhu)藏仆役住宅等。

住宅周围均由各座房屋的后墙或围墙封闭起来,一般不对外开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