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学语言技能第一节教学语言技能概述教学语言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传递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依靠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而课堂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交流。
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如板书、作业批语),是师生教学活动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外表修饰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或者伴随师生言语活动,或者代替言语活动,进行信息交流。
一、语言技能的特点与功能(一)教师语言的作用(1)传递教育信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最基本的作用是要清楚地、准确地传递学科教学信息,以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2)启发学生思维。
教学语言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课堂教学既要传递学科知识,也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因此,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形象、启发性的语言将教育信息转化为学生乐意接受的财富。
(3)提高语言水平。
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能促进教师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也十分有利。
(二)课堂体态语言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马达连柯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我相信在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
这是马达连柯基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堂上教师体态语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课堂体态语言与言语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辅助性言语和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信息交流中具有互补性。
在师生交往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言语的,体态语总是伴随着言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就言语和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言语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体态语起着次要和辅助的作用。
这是因为言语的适用范围比体态语更为广泛,表情达意更为确切。
体态语的适用范围和表情达意,受约定俗成和人的生理机能自然表露的限制,相对狭窄一些。
而且,由于心理背景和交流场景与气氛的不同,还会使相同的体态语蕴含不同的思想内容,产生语言歧义。
虽然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仍然具有言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连续性言语的交流过程,是由可以分解的部分(如句子、短语、单词)组成的。
人们讲话之所以有限,在于它必须是说出的和完整的,它有明显的起点和终点,并存在着互不相联的各个单位,因而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把讲话内容记录下来。
体态语交流则是连续的,它不仅连续不断地伴随着人们的言语活动,而且,人们停止言语行为时,他们的体态语仍然在继续着——或者用眼睛扫视、与人面对面或者向他人倾斜着身体、频频点头,他们的一举一动,各种表情时刻都会传输给对方。
3.真实性人们的言语信息大都是有意识地发出的,而体态语表达的信息往往是无意识或半意识显示出来的,虚假的成分较少。
体态语专家的研究表情,人的体态语传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效果是言语的五倍,特别是当两者不一致时,往往是体态语能够反映人的真实情感,人们可以从某人的表情、眼神、姿态等体态语中觉察出他人“言不由衷”的情况。
无怪乎心理学大师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
一个人言语行为压抑下产生的下意识行动,可以从他们的双手的动作、位置及紧张情况看出来。
(三)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功能1.辅助课堂讲授许多优秀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都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教师上课好比演员演戏,演戏不但要唱,而且还要配以丰富的动作和表情才能吸引观众。
教师上课也同样要讲演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其体态语的辅助功能主要有:有利于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流露出的热爱和关心学生的情感信息,能为学生敏锐地感知,并在心中激起层层浪花,使其产生充实、愉悦等良好心境,从而开启心扉,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体态语具有强调言语的语义重点,增强口头言语表达的功能。
当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时,加重语气,提高音量,或者慷慨激昂,或者反复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有关板书内容,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能伴以适当的体态语,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真情,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课文中的内容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有利于迅速理解授课内容,心情愉快地牢记知识。
2.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是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机制。
一个教师教学时单凭信息输出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反馈种种信息,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
言语反馈无疑是教学反馈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体态语反馈与言语反馈相比较,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不允许学生随便以口头言语干扰教师讲课,于是,体态语就成了学生内心状况和意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表露形式。
因此,正在上课的教师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恰当、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动作。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它内心活动的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3.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由于教师和学生长期的课堂共同活动与情感上的交融,已经使他们对许多问题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形成了对体态语表征信息的统一的系列条件反射。
因此,在师生信息交流时,师生双方的体态语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环节,就可表现为肯定或否定,接纳与排斥等为对方所熟知的信号,它较之于有声言语提供的信息更加简洁明了。
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体态语来表达他们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肯定和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
二、语言技能的构成(一)教学语言的构成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掌握好教学语言的声音技巧,讲究语言艺术就会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1.语音和语调语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和符号,教学中对语音的要求是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普通话规范。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高低、声调升降的变化。
语调能体现教师的语言情感。
假如教师讲课的语调较长时间低沉而平淡,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不振,接受信息会很不费力;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较长时间高亢激昂,则会使课堂气氛嘈杂,学生感到心烦,也会降低接受信息率。
要做到语调自然适度、抑扬顿挫,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对全班学生充满感情,讲课时身心投入,做到语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2.语速和节奏语速是讲话的快慢。
每个人平时讲话的速度可以有快有慢,但课堂上的教学言语必须语速适中,通常以平均每分钟200至250字为宜。
教师在课堂上发出的信息速率为宜,学生便于接受、加工及储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太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就高,学生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来不及处理,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教学语速过慢,重复过多,则浪费时间,学生也会精神涣散,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
节奏是指教学中的语速快慢、停顿等变化。
节奏的快慢、停顿均受教学内容的控制、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给予学生间歇时间用以思考,并不断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3.词汇和语法词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没有词就没有语言。
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并能规范、准确、生动地运用于教学,才能正确表达信息内容。
教师讲课通常要用普通话,还要能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凡讲课词不达意、语不相关、拖泥带水者,教学语言就很不流畅。
语言的生动既表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反映出说话技巧及语言风格修养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研究、训练提高的。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按照这一规则表达语言,才能互相交流、被人理解。
教师语言的逻辑性是教学科学化、高效率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讲课要以某些知识点作为逻辑的依托,运用推理方式层层剖析事物,才可能使语言表述具有逻辑性。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语言技能应该达到语言规范、语调自然、语流顺畅、语法正确、修辞得当、逻辑无误的基本要求。
(二)课堂体态语言的构成课堂体态主要有:教态、眼神、姿势等。
1.神态语:指一个人的神情态度,它又可以分成两大类。
(1)表情:主要指人的面部表情,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全部可以从表情上反映出来,人们可以通过表情了解人的心理内部活动,表达心灵的表象。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复杂千万倍的语言。
”(2)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疑问,喜怒,千万与否。
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都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
”教师的眼神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
2.手势语:指一个人表示意思是手所做的姿势。
它比姿态语的幅度要来得小,是体态语中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丰富的表达力。
老师常用的手势语大概分成四类:第一,指示性体态语。
教师运用事物或图画进行教学时,常结合手势语帮助提问。
第二,演示性体态语。
此类手势语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指挥性体态语。
此类手势语的特征在于指挥学生活动,用于在教师指挥下演示教学。
第四,象征性手势语。
它是用来描摹人、物的形和貌。
3.姿态语:指身体部分器官,例如手、足、头等在教学中系列的协作行动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一步了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动作。
英语教学是以听说先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语言的接受,主要是靠老师的姿态语将一些枯燥的语言表演成一段段生动活泼的片段来帮助他们记忆的,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动作描述来思考。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教学语言应用一、教师语言的应用原则(一)语言和环境相适应原则这里的环境是指课堂语言环境,包括内语言环境和外语言环境。
内语言环境是指语句上下文、前言后语造成的语言环境,外语言环境指听者之身份、知识、兴趣以及课堂教学参数的广义的语言环境。
语言和环境相适性原则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课堂环境之间符合以下关系:一是教学语言适应学科教学内容;二是教学语言适应学生的年龄及发展水平。
好的教学语言会造成良好的内语言环境。
某一段教学话语的演绎过程中,其前后相继的话语不间断地创造着新的内语言环境;而不断变化、更新着的内语言环境,又能刺激教师的语言更趋完美,教学语言在如此不断良性变换的内语言环境中优化;良好的内语言环境会造成新的外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