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放大电路仿真分析
一、甲类输出级
最常见的甲类输出级电路就是射极跟随器。
1、绘制电路图
运行Capture CIS程序,新建空白工程,绘制电路图如下:
选中晶体管,选择Edit | PSpice Model功能菜单项,打开PSpice Model Editor 窗口,将晶体管放大倍数Bf改为100,如下图,并保存。
2、分析电路的直流传输特性
选择PSpice | New Simulation Profile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DC,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DC对话框,设置如下:
单击“确定”按钮。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得到如下图V o曲线。
可以看出,当扫描电压小于-7.5V时,输出电压V o的幅度几乎保持不变,维持在-8V左右;当扫描电压Vi大于-7.5V和小于12.8V时,输出电压V o的幅度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加而升高,当扫描电压Vi 大于12.8V时,输出电压V o的幅度也几乎保持不变,大约在12V。
一般希望发射极的输出可以直接接负载电阻,这就要求发射极的输出端的静态直流电位应该设为零,所以较实用的射极跟随器一般采用双电源供电。
如果也采取这种静态直流电位为零,该电路的动态输出范围约为8V。
如果要将电路的动态输出范围调整为6 V,需改变电阻R1。
动态范围最早是信号系统的概念,一个信号系统的动态范围被定义成最大不失真电平和噪声电平的差。
而在实际用途中,多用对数和比值来表示一个信号系统的动态范围,比如在音频工程中,一个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可以表示为:
D = lg(Power_max / Power_min)×20;
修改电阻R1的值为:{RVal},放置Param元件,双击该元件,弹出Property Editor元件属性设置窗口,单击“New Column”按钮,按下图进行相关设置。
在电路分析中,参数RVal的取值将决定电路中每个{RVal}的数值,因此称为全局参数(Global)。
进行扫描分析设置,分析类型为DC Sweep。
见下图: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弹出如下窗口:
先单击ALL,再单击OK,结果如下:
图中5条曲线从上到下依次为1k、1.5k、2k、2.5k、3k。
利用Probe的Cursor 工具可以方便地读出五种情况下的动态输出范围,当R1=2k时,满足动态范围为6V的要求。
3、分析电压增益
修改电路:双击模块Param的大小属性,将电阻的大小由1k改为2k。
修改输入直流电压源V4的小小为0.721V,选取电压源元件V AC,更名为 Vs,大小设置为3V,电路修改结果如下图。
V AC
选择PSpice | New Simulation Profile 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AC,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AC对话框,设置如下: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选择Trace | Add Trace,设置如下:
结果如下图。
4、分析输入电阻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选择Trace | Add Trace,设置如下:输出波形如下图:
通过光标工具Cursor可以测出输入电阻为91.931K。
5、分析输出电阻
为了测量输出电阻,电路修改如下:将电路中原电压源Vs的大小设置为0,或直接删除接地;双击电阻R2将其大小调整为2000M或将其开路;在输出端加以3V的VCA。
修改后电路如下图:
分析仍采用交流扫描分析,其余设置不变,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选择Trace | Add Trace,设置如下:
结果如下:
通过光标工具Cursor可以测出输入电阻为1.5956K。
二、乙类输出级
及互补输出级。
互补输出级实际上是两个轮流工作的互补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组合。
1、绘制电路图
运行Capture CIS程序,新建空白工程,绘制电路图如下:
修改Q1、Q2两个管子的Bf=100。
2、进行直流扫描分析
选择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DC,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DC对话框,设置如下: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得到结果如下图。
测得两条曲线交点处的参数值,此时V[Q1:b]和V[V o]都是0,输入偏压为-5.276V,为了得到最大的动态输出范围,将偏置电压Vin的大小调整为-5.276V。
但在V[V o]上有一段曲线的斜率为0,其他地方良曲线的斜率一样,除了在V[V o]未0时,V[V o]比V[Q1:b]大约0.7V左右,这是由于发射结偏压引起的,正是由于这个结电压会引起一种失真,叫交越失真。
也可以在PSpice A/D仿真窗口中选择View|Output Files选项,查看仿真输出网单文件。
3、进行瞬态分析
修改图中交流信号源的V AMPL为20mV,设置探针如下图。
选择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Tran,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 Tran对话框,设置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晶体管Q1和Q2的输入为正弦波,但它们的输出不是标准的正弦波,而是有了较大失真的正弦波,这种失真称为交越失真。
另外可以看到输出电压的正半周略小于负半周,这是由于晶体管的参数不对称造成的。
但乙类输出级较甲类输出级的效率提高了很多,约为78.5%。
三、甲乙类输出级
乙类输出级的效率较甲类输出级电路提高了很多,但是却存在交越失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给晶体管加一个起始偏置,使两个晶体管即使在其中一个输入为零时也处于导通状态,即工作于甲乙类,称之为甲乙类输出级。
1、绘制电路图
运行Capture CIS程序,新建空白工程,绘制电路图如下:
注意修改Q1、Q2两个管子的Bf=100。
2、进行直流扫描分析
选择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DC,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DC对话框,设置如下:
在电路输出端放置探针,测量输出电压的值。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得到结果如下图。
在PSpice A/D仿真窗口中用贯标工具Cursor,可以测得该曲线的最大值为4.1036V,最小值为-5.0877V,所以该甲乙类输出级的输出动态范围为4.1036V。
正向动态范围要明显小于负向动态范围,这是由于电阻Rc以及晶体管Q1的压降存在使得正向动态范围受到限制。
并测得当输入电压Vin约为-5.2833V时,甲乙类输出级的输出电压为0V。
切在输出电压为0时,不存在斜率为零的部分。
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大,可以提高甲乙类输出级的动态范围。
修改电路中Rl 值为5k,其他设置不变,得到输出曲线如下,可测出正向范围为-5.3115V。
双击图中Vin的值,将其改为-5.2833V,观察此时的静态工作点情况。
选择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Bias,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Bias对话框,设置如下:
启动PSpice A/D仿真程序,在PSpice A/D仿真窗口中选择View|Output Files 选项,查看仿真的输出网单文件。
3、进行瞬态分析
观察输入为正弦波时输出波形情况。
修改图中信号源的V AMPL为10mV,在Q5的集电极和输出端各放置一个探针。
选择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功能选项或单击按钮,打开New Simulation对话框,在Name文本框中输入Tran,单击“Create”按钮,弹出Simulation Settings- Tran对话框,设置如下:
输出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类输出级如果输入的是完整的正弦波,输出的也是完整的正弦波,消除了乙类输出级的交越失真。
甲乙类输出级的效率与乙类相同,最大为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