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策略高考研究2014-09-29 1450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策略研读考纲: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整合考点:1、形象2、情节3、环境4、主题5、语言6、手法7、探究文本引领: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从文本中提炼考点,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一)分析形象问题设臵:《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授之于渔: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从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2.借助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来分析。
3.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三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物象的作用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练习2、(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法]莫泊桑《保护人》一文,回答问题。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二)梳理情节问题设臵:《祝福》一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
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
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
授之于渔:情节考查方式①概述情节——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②某一情节的作用(结构、内容)③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如何概述情节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②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情节的作用1.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②结构上,有无“设臵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2.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3.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性的结局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情节安排1.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2.情节安排的技巧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
答题时先要指出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文本分析运用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3、情节结构安排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情节的运行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还有首尾呼应式,倒叙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等。
能力迁移:练习1、(2010〃广东卷)阅读小说《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练习2、(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法]莫泊桑《保护人》一文,回答问题。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剖析环境问题设臵:小说《祝福》的结尾一段有关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答:运用鲜明的对比,渲染祝福的热烈气氛,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主题。
授之于渔: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
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时应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会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
知识归纳:一、区分环境描写的类型答题时要看涉及的题目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因为两者的作用略有不同。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表现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二、环境描写一般考虑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能力迁移:练习一、(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分析主题问题设臵: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
只有将其不幸臵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授之于渔: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知识归纳:一、主题类型了解主题类型是我们把握小说主题的前提和基础。
小说的主题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挖掘主题的方法1.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