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标准化课程建设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工程力学(二)建议课时 72 ,学分 4(三)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中的角色)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煤矿开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处理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机电一体化建设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建设,本课程针对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岗位,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电行业的发展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宗旨,以实践为导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满足培养机电行业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课程内容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案例教学)通过实践项目和任务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能将力学分析方法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第一线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工程结构为载体重构了学习内容,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职业岗位任务,设计了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和机构。

课程内容的两个模块为:①静力学模块;②材料力学模块。

共有11个学习单元和53个学习任务基于实践导向的原则,设计了7个实践教学模块:①力学实验;②现场考察见习;③学习小组活动(综合性大作业);④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⑤课外解题训练;⑥力学应用能力竞赛(绘制内力图,知识抢答,模型制作)。

3.内容编排、体系(结构)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

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

第一篇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

第二篇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五)先修和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是: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等(六)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受力图的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原理、平衡方程和计算方法;掌握拉压、剪切、和弯曲等基本变形的概念和内力计算;熟练掌握在不同变形情况下,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与计算;熟练掌握材料应力分析方法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2.技能(能力)目标:能利用静力平衡方程计算工程结构的支座反力和内力;能根据内力计算方法判断工程结构的危险截面;能对工程结构进行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能根据结构特点合理布置荷载;能对工程结构进行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的设计;能对工程结构的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能进行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将工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予以解决。

3.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数字逻辑应用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创新能力;安全环保与质量意识。

职业道德目标: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七)教学内容介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项目、(或任务、或单元)列出知识点、技能点、态度情感等内容(八)教学建议1.教学条件1)学习条件(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能力描述)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必须是高中毕业或中专、职高学校毕业的学生及上述学历相当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计算能力,运用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教师条件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力学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能力等,以利于教学和课程的改革。

同时具有德育教育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会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有一定的服务行业企业能力;有良好的实际工作经验及良好的教风和敬业精神。

3)实践教学条件本课程校内实训条件:要求有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以及与课程相应的软件作支持。

包括力学拉压试验设备,扭转试验机,弯曲试验机,电脑,游标卡尺等。

本课程校外实习实训要求:要求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做实训基地,在企业有专门负责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给予指导与帮助,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2.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克服了以往单纯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我们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新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自主学习,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寻求答案,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解和记忆。

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注重学生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程除了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外,还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首先,积极组织工作在结构设计一线的结构工程师给学生授课,让学生从真实的结构设计案例中了解《工程力学》的广泛应用性和它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切合于实际。

同时,《工程力学》教学组还定期邀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作各种讲座,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自豪,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机械制造发展历史和现状。

另外,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生中组织了技能大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在课堂外,积极增加教与学的互动。

充分利用校园网设立了结构论坛和答疑系统,学生除课堂外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并利用网上查询自己的学习成绩。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组织(结合课程特点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

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当时各章节的主干内容,着重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转化条件”。

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

次要的、繁琐的内容少讲或不讲。

课程的理论部分精讲,例题仅讲解题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定性例子,也可以引入一些工程应用的具体实例等信息,突出工程概念的培养和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1)小组研究项目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老师讲课时都会讲到的内容,当课程讲到一半或快结束时,就可以出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建模、计算编写研究报告等,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类题目不宜过大,给学生的时间大约是1个月左右,老师定期指导,才能保证质量。

(2)论文对于工程力学中比较新的问题,可以采取让学生编写小论文的形式结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还可以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甚至是可以采用综述性质的论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某个问题的研究前沿。

4.教学手段(结合课程实际使用情况说明)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传统的板书对于复杂图形的讲解很困难,因此采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理论计算采用传统的板书,以启发式、互动式为主;对机器结构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引入生动的动画,将复杂的机器零件搬进课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另外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提升了课程的品质和内涵。

在校园网上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其中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电子参考、网上自测系统及网上答疑等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不仅可以满足了本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也起到了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教书育人的作用。

(九)教学评价1.多元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2.评价主体多元。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也可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

3.采用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作业、案例实训、岗位实习、学习态度等)。

(结合具体的课程项目内容列表,说明本项目内容评价的具体方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操作技能、课后作业等手段,减少笔试所占的比重,增加实践性考核的比重,但要注重平时的评分汇集。

平时的评分内容包括作业、平时考勤、案例实训、岗位实习、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或者利用答辩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能够体现出本门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对学生的公平与公正。

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的30-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70%算。

(十)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专业。

2.学习情景的内容和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根据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于2014年进行修订的。

3.本标准根据环境和条件变化可适时修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