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段管道施工技术方案1 工程概况 本标段线路沿线有水田分布,主要特点为山区台水田 ,水田部分地下水位高,水网密,地表土为淤泥质软土,承载力低,田地块小而分散,不宜进行机械化施工。
运、布管困难,施工 难度大, 因此对管道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采取措施加固作业带和使用适合该地段 施工的设备方可进行正常施工。
此方案阐述了水田地段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对措 施,用以指导施工。
2 水田地段施工方法及措施 2.1 施工工序2.2测量放管线道试压用 RTK 放管出道管试道压中线和施工 则采用插桩方式标识(间隔 招标文件要求作业带宽度为 按照临时超宽占地申报程序提前申报,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2.3 施工便道修筑管道在水田地段施工, 由于土质松软, 施工作业带不宜大型设备反复碾压, 这就需要有充足 的施工便道保证防腐管及施工材料能够运抵施工现场。
根据现场踏勘和以往同一地区的施工 经验, 乡间道路一般比较发达, 但路面一般较窄, 部分地段为碎石路面,需要对路面进行加 宽加固。
2.3.1 施工便道修筑的原则2.3.1.1 施工作业带与公路连接的施工便道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现 有道路,以减少修筑工程量。
施工便道应平坦,宽度为6m ,转弯半径应大于 18m 。
2.3.1.2 农田段施工便道修筑采取便道两侧开挖边沟, 将开挖土摊在中间, 碾压后形成便道的 方式。
2.3.1.3 对于个别分布在软土土壤地段可利用较宽乡间路,采取底层铺垫一至两层竹排, 再铺土工布,上面垫砂石对其进行加固,以满足设备通行需要。
2.3.1.4 对于距离较短的农田里 工便道, 可采用铺一层木排或钢 方式修筑。
2.3.1.5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 有部 田由于常年积水且无人耕种, 水 殖质及淤泥层很厚。
此地段根据 大小将水抽干或截坝抽取作业 积水,然后清淤平整及晾晒后, 作业带进行正常施工。
如果晾晒 力仍然较差, 可放置枕木排或管测量放线施工便道修筑 作业带清理扫线 管沟开挖运布管组对焊接 防腐补口管沟回填水工保护采用鲜明、耐久的材料清楚标识, 如果表层为水,15m- 20m )。
12m ,作业施带工原工则艺不流能超程出图给定的 12m 标准。
特殊地段需增宽的施 板的分水 中腐 水域 带内 加固 承载 排等,以加大施工便道的承载力; 对于淤泥较厚的地段, 利用机械进行清淤, 然后打直径为 200mm 长 1.5m 的木桩,以增加地耐力;再在上面铺垫枕木排或管排修筑施工便道。
涵管数量及管径根据水渠里的水流量而定,为保证农田正常灌溉,涵管底应低于水流底部, 管子上部采用编织袋装土填实,保证施工设备的通行 承载力,完工后将涵管桥拆除,恢复地貌。
涵管采用直径为Φ 1000 混凝土管(方便清淤)单根长 度 l-1.5m ,涵管路面宽度为 5m ,底宽为 8m 。
2.4 作业带清理根据水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清理作业带方法:2.4.1 围堰排水法。
对于一般水田段, 采用围堰 排水法排除地表水。
首先沿施工便道边界线人0.5m 。
然后根据坝内水量,设置引水沟将作业 带内的积水排放在田边水沟中,或采用水泵排 除围堰内积水,待积水排放干净后晾晒,以增 加土壤承载力。
2.4.2 明沟排水法。
本标段农田内几乎常年有水, 为了修筑符合要求的作业带对于渗透系数为0.1~0.5m/d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采用明沟排 水法。
先沿作业带边线内侧开挖一条宽 0.5m 、深 0.5m 的排水沟, 挖出的土用于修筑拦水坝。
排尽作业带积水,晾晒几天后,进行作业带开拓。
7m装土草袋涵管 . 52工修筑挡水坝,坝体应密实,一般高出水面100#槽钢φ89×5钢管1800×150×8双侧钢板条1800渠,拟采用涵管桥法敷设涵管的方法如下 涵管2000× 32.3.2 主要技对于一些小的涵管 涵管3m挡水坝0.5m1m11m1m0.5m2.4.3 轻型井点降水法。
在土壤渗透系数为排水沟0和.5挡~5水m坝/d ,地下水位在0~0.5m 的地段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法降低土壤中的水含量。
一般轻型井点的布置以200m 长度为单位,进行交替作业。
2.4.4 铺垫法:对于个别为淤泥土质的水田段,经过晾晒后,土质仍然较软,机械设备无法通行,采用土工布铺垫一层或两层,然后在上面平铺枕木排,在用填土填充缝隙并压实。
再放置一层原土,总厚度为300mm 。
挡水坝排水沟排水沟2.5 管沟开挖2.5.1 地耐力较好地段2.5.1.1 管沟开挖采用宽履带挖掘机,对于地基承载力高、地质情况好的地段,挖掘机直接开挖。
2.5.1.2 管沟开挖过程中,使用潜水泵配合排水,边开挖边排除沟内的渗水。
管沟开挖完后在2.6.1 管材运输采用运管车利用本工程可依托的国、省道及部分县、乡级公路倒运至靠近作业带的临时堆管场。
再由改制后的炮车利用原有或整修加宽后的乡间村路倒运至作业带,每车可拉运3 -5 根钢管。
2.6.2 在没有进出道路的穿越点等特殊地段,采用在作业带和道路交叉点修建临时堆管场。
2.6.3 布管2.6.3.1 土壤承载力较差段,采用拖管爬犁进行水田段布管作业。
拖管爬犁采用宽履带挖掘机作牵引设备。
2.6.3.2 土壤承载力较好的地段,采用具有吊装功能的挖掘机进行布管。
2.7 组对、焊接、检测和防腐补口2.7.1 组对前应采用自制清管器将管内杂物清理干净。
见下图:2.7.2 对口利用具有吊装功能的挖掘机和外对口器组对。
2.7.3 焊接严格按照有关焊接工艺规程执行。
为方便焊接机组设备在水稻田段行走施工,本 工程采用一台宽履带挖掘机拖拽装有 1 台 100kw 发电机和 4 台熊谷电焊机的爬犁进行组对 焊接。
爬犁见下图:2.7.4 根据多年南方水田段的施工经验,此种地段不适合大机组和大型焊接设备施工,故本 工程拟每个焊接机组投入 4 名电焊工以及相应的管工及配合人员。
这样的焊接机组同时也可 以做到“转场快、开焊快” ,适合现场需要的跳跃式施工,从而尽快的完成主体焊接。
拖杆分三节,每节 4m ,用 销钉连接,方便拆卸装配螺纹连接定螺母 5mm 厚的硬质塑料支撑板泡沫清管球我公司使用此方法质优高速的完成了云南省楚雄县云南燃气管网的施工和昆明施工的重五大理支线。
目前正在云南昆明-西双版纳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效果非常显著,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得到了业主的好评。
2.7.5 当天组焊完毕的管段应采用防水盲板封堵,短时间内不能进行连头作业的管段,两端应采用盲板进行满焊,确保积水不会进入管内。
2.7.6 焊接须严格执行焊接工艺,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下对焊口的预热以及焊材保持干燥。
焊接完成的焊口应及时委托检测。
在外观检验合格后,全段进行100%射线探伤,且按以下比例进行超声波复检:二级地区复检10%;三级地区复检15%。
河流、沟渠、公路穿越施工段、弯头与直管连接焊缝以及未经试压的碰死口焊缝,进行100%射线和100%超声波检测。
应符合《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 SY/T4109-2013)的规定,同时焊缝不得出现未熔合、未焊透合。
2.7.7 检测合格的焊口,及时进行防腐补口。
除锈采用喷砂除锈。
2.7.8 防腐补口的设备在作业带承载力好的地段,使用改装后的六驱大马力车辆直接在作业带内行走、施工。
对于承载力差的地段,使用挖掘机拖拽装有补口设备的爬犁进行施工。
2.8 管沟回填2.8.1 管沟回填前用电火花检漏仪检查防腐层,发现损伤及时修补,直至合格。
2.8.2 管道沟下焊接后及时安装阴极保护测试桩与需同沟敷设的临时阴极保护等。
2.8.3 管道回填前,按要求进行管道数字化数据的采集并测量管顶标高,达到要求后进行回填。
2.8.4 为防止漂管,管道焊接防腐完成后及时回填,回填应用实土压实;来不急回填地段应分段压管。
2.8.5 细土回填后,应及时联系光缆施工队进行光缆敷设。
2.8.5 回填完毕后恢复地貌,恢复破坏的挡土墙、防洪堤、田埂、排水沟等设施。
3 QHSE 措施3.1 质量保证措施3.1.1 作业带清理作业带清理难度较大,但应保证作业带满足施工需要,保证施工设备的通行。
3.1.2 管口组对组装前,清除管内所有杂物,并保证管内不得有泥水。
管端边缘25mm 范围内打磨出金属光泽。
其它严格执行相应规程。
3.1.3 管道焊接3.1.3.1 焊接应严格执行焊接工艺要求。
3.1.3.2 天气湿度大时,焊接应有防护措施,焊口预热必须达到规定温度,必须保持层间温度,焊接完毕应有防潮措施。
3.1.4 补口补伤3.1.4.1 补口前应对补口部位进行表面预热处理,把其表面泥水等杂质清理干净,并且烘干3.1.4.2 补口时搭接宽度,加热温度应符合要求。
3.1.5 管沟开挖回填,恢复地貌。
3.1.5.1 管沟开挖应把淤泥下的粘土单独堆放,以备回填用。
3.1.5.2 回填时应先用粘土回填至规定要求,再用地表土回填。
3.1.5.3 回填后围堰必须推平,围堰用料(如草袋、塑料布,竹篱笆等)工业垃圾,应清理干净。
3.2 安全保证措施3.2.1 作业带应清理干净,便于施工机具及设备行驶。
3.2.2 拉运布管时车辆设备速度不应过快,以防污泥陷车,作业带较窄时应注意行驶及施工顺序,做到顺序施工。
3.2.3 布管时管道应充分垫实,组对焊接时注意防滑,焊接施工应设专人监护,以防滑管伤人。
3.2.4 车辆设备应与管沟保持足够的距离。
3.2.5 连头沟下作业时应设专人监护,以防塌方伤人。
3.2.6 在水稻田地段施工,必须采取防触电措施。
所有手持电动工具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作业带上方架空线路较多时,挖掘机、吊车作业要时刻注意上方的电线,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3.2.7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机械设备漏油对水体及外界环境的污染。
3.2.8 处理废弃物时应避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3.2.9 施工完成后,对施工区域恢复原貌,用人工对施工区域内的耕地及当地的水利灌溉系统进行恢复,确保在施工全部完成后能及时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