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利润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特征以及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应做好的主要
工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施工企业加强自身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特征;管理措施
施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做好自身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则是施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wto之后,施工企业在面对更加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受到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与竞争,而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施工企业要想获得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及时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探索出有效的发展途径,而强化自身的工程造价管理,则是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分析,绝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已经逐渐的认识到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我国施工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涵义,认识到自身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客观的分析,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造价管理目标,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够帮助自身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1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特征
1.1 单体性
施工企业的生存条件就是向社会交付资质范围之内的各类合格产品,而在完成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又往往会由于规模的不同、技术难度的差异、施工条件的制约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价格单体。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项不同的工程,都具有自身造价管理的单体性,而这个单体性又意味着施工企业所开展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独特性,换言之,由于受到单体造价的影响,施工企业在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不同的单体性控制和管理。
1.2 市场性
从根本上来说,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总的控制标准是合同价格,而合同价格又是在招、投标的竞争中所形成的,其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就是说,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那么合同价格的构成就必然会表现得苛刻,相反,则会松弛。
由此可以看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是在客观市场竞争约束下所展开的工作,所以带有竞争性、风险性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性也是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
1.3 网络性:施工企业在完成建筑产品过程中,从横向看,涉及到预算、劳动调配、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机械配置、财务成本等诸多部门的相互配合,协力合作,相互约束完成的;从纵向看,要进行信息跟踪,招标投标、合同签订、组织施工、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逐步完成的。
可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经纬交织的网络结
构。
因此,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外的整个建筑市场环境,而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建筑产品自身的特点。
针对上述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特点,控制工程造价,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3.1 制定企业定额,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控制工程造价。
企业额定的制定,应反映企业自身的真实水平,应包括企业劳动效率,现有机械设备、技术装备、企业惯用的施工方法和在此方法下所需的工期、主材、辅材、劳力及管理层与作业层的比例关系。
企业定额的制定,应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要使企业具有竞争力,企业定额必须高于社会平均先进水平,对于企业实际水平低于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的部分,应采取措施,调整和提高其水平,以市场竞争需求。
企业定额的制定应以实际调整为主,执行沿用定额为辅的原则,其方法应与国家现行定额规定保持一致,构成内容应与企业实际管理水平一致,工、料、机取定计量单位与现行定额保持一致,材料价格与企业材料供应水平相一致,并考虑施工期限内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
1.3.2 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分析市场。
投标报价与工程预算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也有区别。
工程预算是预算人员的技术工作,而投标报价则是经营者决策工作,工程预算是投标报价决策的基础,一个成功的投标报价决策必须有准确完整的工程预算作基础,所以在进行投标报价之前,必须对工程预算进行分析,为最终的投
标报价决策提供服务,一般可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
静态分析:首先应分项统计工程预算书并汇总,核算其比例指数,如单方造价、砼含筋量、主要材料用量等;其次,对上述指数进行核对与反算,核对与同类工程资料是否相近,偏高还是偏低;然后,再从提高工效,改变施工方案和节约管理费用等方面提出可行措施,找出预算中潜在利润,将它们综合在一起分析报价方案。
动态分析: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提高报价决策水平至关重要。
市场价是动态的,首先材料价格是动态的,它与物价指数和工程所在地的材料供求有关与交通运输情况有关。
分析投标竞争对手情况,分析其以往的报价水平和现有工程饱和程度,可能采取的策略,实事求是的比较各自的优劣势,从而为投标报价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保证。
投标报价不仅受到国家和地区颁发的定额和与之配套的取费标准等规定的约束,还要受到企业实力、市场价格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影响,同时要求投标报价要在接近标底幅度范围以内,因此,投标报价的确定,首先应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标准造价;然后结合自身实力,企业定额做出适当调整,确定投标报价。
1.3.3 收集整理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工程造价资料、分析研究以往施工项目中较多发生的问题,测定索赔费用计算方法和影响工程造价系数,预测投标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结合投标项目的招标要求,及时准确地做出投标报价。
1.3.4 引进竞争机制,有效控制造价。
通过招标投标和签订合同形成的造价,是具有竞争性和法律效力的价格,同时也是企业必
须控制的不能突破的最高价格。
施工企业应对其价格的构成,进行分解,做好细化工作,通过企业内部的招投标方式,把外部的招标条件、竞争形势以及中标价格的构成,以内部的企业定额和管理费用标准,分别编制工程施工、材料供应、机械设备台班使用等各种内部招标价格,把外部的竞争机制,转移给企业内部的项目部、材料供应、机械设备,形成新的控制价格,从而达到不突破合同价格和有效控制的目的。
1.3.5 对于工程内容的增减、设计变更、材料代用,以及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化,施工索赔等动态事宜,应由内部中标部门适时处理,及时弥补企业的合理消耗和补偿,同时促进工程造价合理。
1.3.6 建立中间结算制度,促进造价真实合理。
工程的中间结算,往往不被施工企业重视,认为有了竣工结算计算总帐,中间结算无所为。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施工要素价格的市场变化,施工企业应对人员、材料和机械台班价格做出适时调整,并取得甲方认可。
使工程造价及时反映当时市场价格水平。
既能促使工程造价真实合理,又能为企业收取进度款和企业成本分析提供依据。
中间工程结算,一般以季度结算为宜。
为了做好中间结算,工程造价人员应掌握和熟悉施工工艺;了解设计变更部位、材料代用项目、现场施工情况和合同协议条款;及时收集月、季度施工进度报量、当期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公布的材料指导价格、费用调整规定以及与工程结算的有关资料;分析和预测结算时间可能出现的异议,及时准备解异的依据和理由,以保证中间结算的顺利进行。
鉴于上述,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认真抓好的管理工作,应逐级建立管理体系,不间断地持续下去,对于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肖瑜,裘晓军.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j].四川建材,2009,(7).
[2]徐宇欣,张博.浅议如何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j].建筑与设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