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精选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后期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民众的觉醒;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背景: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
内容: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补充)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宪法》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维吾尔(1955)、广西壮族(1958)、宁夏回族(1958)、西藏(1965)
十年文革
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资萌和社会发展.
影响:改革开放序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邓小平核心地位形成
经济
体制
改革
农村: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城市: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对外
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严重失误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1966—1976年: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三中全会
召开:1978年12月
内容: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2)
50年代—
70年代
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私有制→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56年底)
成功探索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开始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路线:正确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教兴国”战略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
外交活动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1991加入,2001上海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倡导创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乌)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必修3)
科技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进入核国家行列,打破核垄断、核威胁.
辛亥革命
背景:1905年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袁夺权
意义: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过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京(学生为主力)→上海(工人为主力)
建国初期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成熟
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国发挥重大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70年代
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
新:国共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新”在——
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抗战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建国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邓小平
理论
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形成标志: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形成完整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三个
代表
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必修1)
文革教训之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一国两制
提出: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为台湾而设计)
实践: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南)
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
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3)
理论
地位
内 容
三民
主义
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统治,但不反帝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建立共和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
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必修3)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宋朝应用于航海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秋收起义(毛泽东,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6年长征结束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熟标志
抗战
37-45
解放战争
46-49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1)
新中国成立
筹备: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等;代行人大职能.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半封社会结束.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
2、古代中国经济(必修2)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物质生活
衣: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鸦片战争后出现)、中山装(日本学生装为基础);
旗袍(满族女装为基础改进)
食:四大菜系;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
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后:剪辫(剪辫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易服,迫令放足(不缠足)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建国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殡葬:土葬→火葬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
1、反侵略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本单元内容综合了必修1的专题二、三)
两次
鸦战
甲午
八国
联军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