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2019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1. 胡适曾说:“《春秋》那部书,只可当做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做一部模范的史书看。
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做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
”胡适认为《春秋》A.记述的历史不可信 B.编写体例不合规范C. 其目的背离修史原则D.选材记事范围狭窄2.人们对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或以年号相称,或以庙号、谥号相称,按上述习惯以下对古代君主的称呼归类不一致的是A. 周文王、周武王B. 汉高祖、汉武帝C. 唐太宗、唐玄宗D. 顺治帝、光绪帝3.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4.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5.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6.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7.图2—01是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写上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下列哪一内容不能书写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8. 史载:宋太祖曾令后苑造一荚笼,数天未成,太祖怒责左右,某僚答此事必须经过尚书省、本部、本寺、本局等许多关口,等到逐级办齐手续后方奏,得到皇帝的批示“依”字,然后方可制造,宋太祖听后大怒,说:“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即可买一荚笼。
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对此,宋太祖的举措或态度有可能是A.精简机构,提髙效率B.禅位于弟,自求清闲C.整顿吏治,严格升迁D.无可奈何,按部就班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C.皇帝权威不断加强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10.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
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1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房屋建造 B. 谷物种植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12.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其中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A.吃葡萄、喝肉羹B.盖棉被、穿绸衣C.放鞭炮、听说书D.抽卷烟、烤甘薯13.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上述言论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14. 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①秦半两钱②隋五铢钱③开元通宝④民国银元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15.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竟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这表明唐代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16.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17.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18. 明清时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的说法,这句话反映了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19.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这说明明代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20.下图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是①“摊丁入亩”的政策②土地开垦速度相对人口增长速度缓慢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21.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产生B.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22.“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23.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25.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宋代儒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指A.万事万物的本原B.天理与人欲C.天人之间的关系D.人的本性26.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2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意在A.肯定郡县制对于君权强化的作用B.批评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C.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D.对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考量28.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2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3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B.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计40分)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不许照抄材料)(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4)上述材料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特征。
32.(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
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
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的发展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