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左传·哀公二年》记:晋国正卿赵鞅与郑军作战。
战前,鉴于郑军人多势众,为鼓动士气,赵鞅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遂:参政),人臣隶圉免(奴隶免除身份)”。
(注:哀公二年为公元前493年)。
通过分析材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此次战役发生于战国初年 B.当时县可能比郡大或富裕C.提倡奖励军功已渐成风气 D. 士阶层社会身份逐渐提高2、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3、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4、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可谓绝无仅有。
古书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四羊方尊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乐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5、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的问题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
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汉武大帝》中出现水力鼓风冶铁场景②《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火炮声雷动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辅佐朝政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④老四去了山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8、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
”这反映了当时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B.商品经济陷入困境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日渐发展9、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比较注意保护自耕农,主要原因是A.自耕农是封建政府的主要税源B.受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C.接受前朝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D.稳定自耕农是发展农业的保证10、秦始皇若生活在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是A.被选举为至高无上的皇帝B.当选为执政官C.当选为元首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11、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
“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
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③信誉极好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12、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周朝中央机构中相和卿士参与周王决策C.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13、“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中“礼”主要指:A.礼仪 B.制度C.风俗D.贡赋14、“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B.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D.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15、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实行了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区划。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路–府–州–县②州–郡–县③郡–县④道–州–县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16、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完全正确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18、有人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不是偶然的,而是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列因素中,最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 B.秦始皇英明果敢,统一的决心坚定 C.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D.人民苦于战乱,强烈要求结束战争,实现统一19、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放松20、“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主张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对人民宽刑薄赋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21、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2、以下四项哪个选项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B.“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C“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沙” D.“机工出力,机户出资”23、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4、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25、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27、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 D.国家大一统28、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书应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9、《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30、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这里“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对欧洲的重大影响是A、提高了造船技术B、使文化传播更加便利C、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D、使船只在风雨中行驶时更安全二、非选择题:31、服饰作为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总是在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属于同一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试解析下列问题:材料一六合一统帽平定四方巾明代服饰材料二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
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
“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
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毛里披风紧身裤袜绣花衬衫豹皮里黑丝外衣,带切口装饰的上衣及短裤拉夫领、带切口及肩饰的上衣,塔夫绸裤黑色丝绒外裙,配有小包和镜子的锦缎衣裙腰间带有轮状褶裥的塔夫绸裙,金属丝支撑的扇形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帽饰体现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时期由谁提出的?(2)材料二中“一元文化”指的什么文化?“一元文化”在明末清初曾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巨大反响,他们对“一元文化”的贡献如何?(3)材料二中强调服饰的一致和整体意识,符合“一元文化”中的什么社会规范?材料三中,文艺复兴中服饰的特点体现了什么思想?具体内涵是什么?(4)通过材料一、二、三的对比,你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的表现。
答案一、选择题:1—5:AACBC 6—10:DBCAD 11—15:CABDB16—20:CDACD 21—25:DADDD 26—30:CCDCC二、非选择题:31、参考答案:(1)大一统思想;西汉,董仲舒(3分)(2)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