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教育史试题模拟1(课程代码0128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六艺”作为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共有的主要教学内容可追溯至()。
A.原始社会前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后期D.原始社会时期答案:D解析:“六艺”是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共有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但其基本成形则是在三代。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出自于()。
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答案:A解析:《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亦被称为“三纲领”。
3.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A.申不害B.商鞅C.李斯D.韩非答案:D解析:商鞅的出现,意味着法家的成熟。
后期法家以韩非与李斯为代表。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斯则是将法家理论引向实践道路的人。
4.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是()。
A.四姓小侯学B.鸿都门学C.宫廷学校D.贵胄学校答案:B解析:鸿都门学创办于汉灵帝时期,宦官集团设立的,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
它是统治阶级内部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争的产物。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
5.“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教学思想出自于()。
A.柳宗元B.朱熹C.韩愈D.陆九渊答案:C解析:韩愈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
想要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奋刻苦。
6.社学创办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社学创办于元代(1286年),是设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子弟为对象的利用农闲进行教学的初等教育机构。
7.从“教”、“养”、“取”、“任”四个角度,论述人才培养问题的教育家是()。
A.朱熹B.王夫之C.王安石D.颜元答案:C解析:王安石从实学教育价值观出发,提出“教”、“养”、“取”、“任”,即“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得人才全程培养思想。
8.中国最早的海军学堂是()。
A.天津水师学堂B.福州海军学校C.江南水师学堂D.南洋水师学堂答案:A解析:天津水师学堂也称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堂,其办学模式也成为以后各水师学堂模仿的“样本”。
9.中华民国教育部成立于()。
A.1905年B.1911年C.1912年D.1949年答案:C解析: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组建教育部,聘请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0.我国第一部明确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C.壬子学制-癸丑学制D.癸卯学制答案:B解析:壬戌学制借鉴美国教育思想,吸收杜威“学生中心论”思想,关注儿童身心发展,注重儿童内在需要,是我国第一部明确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形式有()。
A.私人教育团体B.儒家学派C.私家教育学派D.法家学派E.墨家学派答案:AC解析:“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私人教育团体,一种是私学教育学派。
12.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原则有()。
A.立志乐道B.自省自克C.长善救失D.改过迁善E.谦虚诚实答案:ABD解析: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原则包括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13.秦代的文教政策主要包括()。
A.书同文、行同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禁私学、以吏为师D.重视选举,任贤使能E.设三老,以掌教化答案:ACE解析:秦代在文化教育上,以法家思想为基础,采用了一些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包括:书同文、行同伦,禁私学、以吏为师,设三老,以掌教化,等等。
14.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有()。
A.官学废弛B.重文轻武C.古文运动D.佛教禅林E.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E解析:北宋书院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方面,官学废弛,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客观上令书院的兴起成为可能。
第二,政治方面,宋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敦尚教化,崇儒兴学。
第三,文化方面,古文运动深入发展和道学的兴起,都推动宋朝书院的发展。
佛教禅林制度对书院的发展也起到了刺激的作用。
第四,技术方面,活字印刷术,促使书籍的批量生产更进一步。
15.明代地方官学,按其性质可划分为()。
A.儒学B.路学C.专门学校D.社学E.郡学答案:ACD解析:明代地方官学按其性质划分为儒学、专门学校和社学三类。
16.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
A.外国语学校B.军事(“武备”)学校C.技术实业学校D.师范学校E.补习学校答案:ABC解析: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外国语学校、军事(“武备”)学校和技术实业学校。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17.汉代的官邸学可分为两种:贵胄学校和宫廷学校。
答案:√(2分)解析:汉代的中央官学,分为贵胄学校和宫廷学校两种。
18.瞽宗是对贵族子弟进行文字教育的机构。
答案:×(1分),音乐教育(1分)解析:“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瞽宗”从乐师的宗庙,用作祭祀场所,逐渐变成对贵族子弟进行音乐教育的机构。
19.明确提出“明人伦”这一学校教育目的教育家是墨子。
答案:×(1分),孟子(1分)解析:孟子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20.秦汉儒生所习《五经》及其解说,大多源自荀子。
答案:√(2分)解析: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认为应当重视对《诗》、《书》、《礼》、《乐》《春秋》的学习。
秦汉儒生所习五经及其解说,大多源自荀子。
21.汉代太学学生称“博士”或“太学生”。
答案:×(1分),博士弟子(1分)解析:汉代太学的教师通称“博士”,取其博学多识的意思。
太学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
22.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答案:√(2分)解析: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23.由南宋黎靖德编撰的反映朱熹一生教育学术活动的语录体著作叫做《近思录》。
答案:×(1分),《朱子语类》(1分)解析:南宋黎靖德编纂的《朱子语类》是朱熹一生在教育学术活动中与弟子对话或论学的记录。
24.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来源于“生徒”和“书生”。
答案:×(1分),乡贡(1分)解析: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25.“知行相资”教育命题的提出者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
答案:√(2分)解析:“知行相资”教育命题的提出者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
26.在晓庄的乡村教育实验中,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劳动教育理论”。
答案:×(1分),“生活教育理论”(1分)解析:在晓庄的乡村教育实验中,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27.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并且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答案:√(2分)解析:癸卯学制是废除科举制前确立的第一个颁布且施行的新式学制。
28.民国时期的第一位教育总长为范源濂。
答案:×(1分),蔡元培(1分)解析:蔡元培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大力宣传和提倡美感教育。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29.有教无类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
(1分)其本义是实施教育不要区分种类,只要有意求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1分)这一教育主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0.贡生制答:这是元代国子监选拔优秀生员直接授予官职的制度。
(1分)国子监坐斋三年以上的生员可充贡举,获得与举人同等的资格;(1分)其中最优秀的六人可直接授予官职。
(1分)31.活教育答:活教育是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1分)认为传统幼稚教育是死的被动的教育。
活教育就是要把幼稚教育变成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
(1分)通过包括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五指活动”课程,在做中学。
(1分)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2.简述荀子关于教师观的主要内容。
答:荀子竭力倡导尊师。
(1分)在荀子看来,教师是“礼”的化身,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1分)荀子倡导国家与社会必须尊师重教。
(1分)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崇高的威信足以使人敬畏;二要有丰富的经验足以使人信服;(1分)三要讲授儒家经典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有条不絮、循序渐进的能力;四要有理解并阐发儒家经典微言大义的思维能力。
(1分)33.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内容。
答:一是恢复和发展地方教育。
(1分)二是改革太学管理制度,创设“三舍法”。
(1分)三是颁定《三经新义》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
(1分)四是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
如设置武学,整顿和扩充医学、律学等。
(1分)五是改革科举制度,从注重背诵之学与对偶之文转向重视经书义理上来。
(1分)34.简述《四书集注》中的主要内容。
答:宋代朱熹编著《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之合称。
(1分)其注释特点是训诂简略,(1分)而重在义理之发挥,皆在阐述其理学思想。
(1分)又集二程及其门徒的言论;(1分)南宋以后《四书集注》被奉为经典,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1分)35.简述《壬戌学制》的七项指导思想。
答:(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重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评分标准】答对1点得1分,答对任意5点得5分。
36.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答:1902年,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中提出的教育目的:(1分)(1)主张教育必须培养新国民,即教育必须以培养“新民”为目的。
(1分)(2)“新民”,包括民力、民智、民德三个方面。
(1分)具有新思想、新精神、新品格,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1分)(3)他认为只有培养出这样的“新民”,再由他们去改良社会,国家才能走向独立富强。
(1分)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7.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答:(1)关于教育作用: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
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1分)同时,在教育的个体作用观上,提出著名的“染丝说”,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