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答案版)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答案版)

高二历史清明作业 4月1日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C.近代社会发生急剧变革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末年妇女的服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C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状况紧密相连。

下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A.“断发”B.吃西餐C.穿洋服D.近代婚姻解析:辫子是清朝统治的象征,“断发”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的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清末,中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很多带有一个“洋”字,而在内陆乡村,农民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的需求。

这说明当时()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伴随着列强侵略,外来事物不断涌入,而广大农村受冲击相对较小,故当时社会上存在新旧并存的现象。

答案:B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送嫁妆”说明仍保留了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D项正确;根据所送嫁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嫁妆品种越来越现代化,B、C两项正确。

A项在统计表中无法体现,符合题意。

答案:A5.清末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呈现出近代化特征,具体表现是()①近代轮船运输业诞生②近代铁路运输业诞生③民用航空事业拉开序幕④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解析:中国民用航空事业发端于1920年,而汽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排除③④。

答案为D。

答案:D6.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解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表明“君”行动之迅速,因此该诗反映的是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C、D三项在文中均未体现,可排除。

答案:A7.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小论文,有下列写作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西北、西南地区的铁路。

“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

20世纪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四位。

D项正确。

答案:D8.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解析:首先必须知道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894~1895年,其次要了解四个选项的传递方式在中国产生的时间。

驿站古代就有,轮船与火车是大清邮政运送邮件的方式,有线电报产生于1877年,无线电报是1906年才创设的。

军情传递自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通过有线电报传递是当时最好、也是最快的方式。

答案:C9.《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

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答案:B10.一定时期的报纸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

观察下图所示报头,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C.当时社会上农历与西历共存D.广告成为企业宣传的手段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国十年纪念”分析,应为1922年,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项中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是从1912年到1919年,不符合题干;图上有“阴历”“阳历”字样,因此C项正确;从图上“大赠品”字样分析,有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具有广告性质。

答案:B11.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在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力车穿梭在大街上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D.大街上张贴着《歌女红牡丹》的电影海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

中国电影事业起步于1905年,但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于1931年,故D项不可能出现,其余选项都有可能出现。

答案:D12.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其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B 项正确;A、D两项反映了互联网对我国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不可能取代报纸等信息传媒,同时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其他传媒方式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13.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盛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之风。

1924~1929年之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

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B.进一步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促使了美国市场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健康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经济的虚假繁荣,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隐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答案:D14.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本土爆发。

这场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贫富悬殊 ④狂热的股票投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解析: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自由放任”政策助长了资本家的盲目生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破坏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危机的爆发,故选D 。

答案:D15.右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它主要说明了这次经济危机( )A .时间长B .范围广C .危害大D .发展快解析:由图中章鱼巨大的触手包围了整个地球可知其要表达的是经济危机扩展到全球,故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16.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 .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B .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C .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D .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解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1929~1933年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 项错误;B 项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但与美国凯恩斯主义无关;C 项错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不存在经济危机状况。

本题选D 项,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D17.罗斯福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经济复兴B .增加就业机会C .国家干预经济D .防止盲目竞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 项是新政的目的,B 、C 两项不是题干的目的。

由于经济危机与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竞争有关,因此《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D18.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B .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C .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D .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解析:从材料“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可以看出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能达到这些效果。

所以选B 。

答案:B19.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中的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 )A .罗斯福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B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C .罗斯福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D .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民主巨星”中的“民主”应与“专政”相对,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保留了民主传统。

A 、C 两项错误,新政只是调整了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未改变;D 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

答案:B20.“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B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 .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D .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解析: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