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壶口瀑布优秀教学设计-壶口瀑布公开课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优秀教学设计-壶口瀑布公开课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壶口瀑布》独具特色,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

作者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同时通过壶口瀑布透视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雄壮之美,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及其基本要素;了解游记常用的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理清作者的游踪。

2、整体感知壶口瀑布的气势特点。

3、细读,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涵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4、理解作者蕴含文中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难点1、细读,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涵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2、理解作者蕴含文中的人生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词1、读一读字音铸zhù 告诫jiè 推搡sǎng 霎时shà驰骋chíchéng寒噤jìn 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lù 漩涡xuán wō出轧zhá潺潺chán 震耳欲聋zhèn 怒不可遏è2、记一记词义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遏:止。

愤怒地难以抑制。

形容十分愤怒。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欲:快要,就要。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向前进。

推搡:使劲推。

二、教师点拨游记知识点、理清作者游踪+预习思考1、何为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专门记写游历山川,观赏风物的文章,是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描绘山水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及抒发内心情怀的一种文章。

2、游记的基本要素及特点。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骨骼)(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

(血肉)(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灵魂)3、游记常用的写作手法。

(1)移步换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如:《小石潭记》,由小丘到篁竹,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注意】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最后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2)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可先让学生们自行判断本课是属于哪种写作手法)(如:《壶口瀑布》,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

)【注意】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做到“点”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

其次,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4、理清作者的游踪。

师明确:雨季:半山腰—到了河滩,便匆匆离去。

枯水季节:沟底—河心(定点绘景,立足点是河心,描绘水和石):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先俯视龙槽,名“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上而下,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常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4、在作者的笔下,壶口瀑布呈现出怎样的特点?5、作者写了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要先写雨季,再写枯水季节?6、作者写了壶口瀑布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三、细节批注感受感受作者畅达、凝练的语言,批注你觉得精彩的细节,提前做点赏析。

第二课时一、回顾游踪,明确“所至”快速回顾作者的游踪。

了解作者的游踪是我们更快走进一篇游记的基本方法。

通过作者对游览中景物事物的细致描写,如身临其境般,作者在游览,就好像自己在游览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大声并且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壶口印象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的壶口瀑布”,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活动:全班自由朗读课文后,合上书,闭上眼,思考片刻,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大概就是一竖排的同学)教师活动: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将学生所说到词语用“奇”、“雄”、“险”三个精炼的词语进行概括,教师在学生说到相关词语的时候,从学生提到的词语顺势进行总结,写到板书“黄河特点”处。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景色奇异、壮丽、雄壮、浑厚、气势磅礴、惊心动魄、雄浑壮阔、多姿多彩、震撼、陡峭奇绝、波澜壮阔、汹涌奔腾······师总结: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当作者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当作者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当作者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总结,顺势板书在“黄河特点”处,此处只是教师的总结)三、细读“所见”,品味语言我们常说人的个性往往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黄河的个性特点也就在壶口瀑布这个地方得到集中呈现。

接下来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具体的语句中,看看是哪些字词句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和感受。

鉴于之前我们在品析句子的时候,多用修辞手法,因此今天我们的品析均不用修辞手法,这就是让我们除了抓修辞手法以外,一定要学会多角度赏析句子。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动词、叠词、短句)的角度进行品析。

现在我们就开始小组活动,去品味品味梁衡的《壶口瀑布》,感受黄河独有的个性与气势。

小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小组活动:1、小组成员找好需要品析的句子,用你所知道的方法进行品析,并且在品的时候体现所用方法。

2、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1-2人负责品,1-2人负责补充,1人负责读。

3、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可对小组发言进行评价,若有不同意见可提出。

······(1-2组发言后,若学生回答的不好,教师出示例子,给品析的方法;若学生回答得好,示例就作为方法来总结。

)师示范:例: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赏析步骤:(6-8分钟)1、抓住动词“剁”,整体感知词意。

(体验法)大家试试“剁”这是个什么动作?体会一下“剁”这动作有何特点?同学们用手试试“剁”这个动作。

师明确:“剁”:用刀向下砍。

特点:首先动作非常快,要用力砍,有力,并且还是直力;其次用刀砍,说明刀一定是很锋利,这样才能砍下去。

2、细处涵泳“剁”之精妙。

(替换法+朗读法+比较法)将“剁”换成“砍”,可以吗?原句: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换句: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砍去。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试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并分析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师明确:“砍”:用刀斧等猛力剁,用力劈。

同样也有用力的意思,但是和“剁”字相对比,“剁”的有些意思是“砍”字无法做到的。

体现作者用词特别精准凝练。

(顺势在黑板上板书“语言特点”:凝练。

)3、局部品味,抓矛盾之处。

(矛盾分析法)水这么柔的,怎么就与“剁”联系起来了呢?这不是相矛盾的吗?追问:水是如何“剁”石的?师明确:水的特点是流动的,而且非常柔;但是有这样一个词语大家都知道,就是“滴水穿石”,说明在长期的过程中,水又是坚韧的,这就是以柔克刚。

水通过长期的积淀,在这一秒、这一瞬间将它积淀的精神爆发出来,把石头剁下去。

看似矛盾,实则精准;看似柔和,实则有力,这体现了时间的韧性,水顽强的毅力。

4、再读,体会“剁”之精妙所在。

(朗读法)师明确:读的时候尽量读缓慢一点,读出水在经过长期的积淀,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在一刻爆发出来的感觉。

可以让学生试试,教师也可范读。

······(学生们发言,2-3组即可。

学生在品析的时候,教师要顺势将总结到的语言特点“凝练”和“畅达”板书在“语言”处。

)(8-10分钟)师总结: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叠词、动词、短句的作用。

叠词:既摹状又可摹色,增加语言的韵律,升华作者的情感。

动词: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形象具体;适当的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短句:铿锵有力,节奏性强,利于情感表达。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品读课文时用到了体验法、替换法、朗读法、删除法、比较法、矛盾分析法。

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品读课文,目的不是仅仅去学习涵泳的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多种方法渠道,更透彻更有效地去品味文章的美,感受黄河的宏伟。

四、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呢?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了什么?作者想借壶口瀑布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学生活动: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我突然陷入沉思”到文章最后,并思考。

师总结: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

(5-7分钟)1、想到个人:“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学生活动:学生谈谈由黄河想到个人的理解。

师明确:作者看到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是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的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阐述)2、想到民族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教师板书民族精神)学生活动:学生谈谈由个人想到民族精神的理解。

师明确: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浩荡广阔,至亲至和,但她遇到壶口这样的险阻,却毫不屈服,奋力抗争,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这是黄河伟大的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