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学绪论掌握免疫的定义及其三大功能;掌握免疫系统的概述;掌握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述。
免疫的传统定义:指机体有抗再感染的能力。
免疫的现代定义:机体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n o n s e l f)的功能,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异常情况下发生免疫性疾病。
识别Self和Nonself的标准:Self是属机体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也是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稳定功能。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生理屏障(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等)和补体等体液分子。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先天性、可遗传、无特异性、无记忆性、应答快,作用范围广。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记忆性、MHC限制性。
问题:1、试述机体免疫力如何实现? or试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和消极表现?参考要点:免疫的概念及免疫功能的双面性。
(详见课件)名词解释:免疫2、抗原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掌握影响抗原作用的因素,尤其是“抗原的剂量和进入途径”;熟悉抗原的分类;了解超抗原和佐剂的概念(*考博)。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A 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基本性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是:大分子性、特异性、异物性。
影响抗原作用的因素是:抗原的性质、宿主的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抗原经不同途径进入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依次为:皮内> 皮下> 肌肉> 腹腔> 静脉,口服易引起免疫耐受。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抗原表位的类型特点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氨基酸连续性连续、线性排列不连续、空间构象位置任意位置分子表面特点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受体(R) TCR BCR来源蛋白质为主蛋白质、多糖、脂类等位置任意位置分子表面性质8-17AA线性表位5-17AA、5-7单糖/核苷酸APC处理是否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线性MHC限制性有无特点TD-Ag TI-Ag化学性质蛋白质为主多糖为主结构特点复杂,兼具两种表位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抗体类型各类活化的B细胞B2免疫记忆有简单,具重复B细胞表位体液免疫IgMB1无Forssman抗原: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异嗜性抗原。
特点内源性抗原APC 侵入/胞内合成加工位置内质网来源病毒蛋白/肿瘤抗原提呈分子MHC-I类分子外源性抗原从外摄取溶酶体病原/吞入物MHC-II类分子问题:1、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试述影响抗原的因素。
名词解释:抗原、表位、异嗜性抗原。
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抗体必须掌握调理作用与ADCC作用的名词概念;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定义;能运用五类抗体的临床检测意义;抗原类型:按抗原诱生抗体时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免疫分子按照存在位置分为分泌型(Ab、C、CK等)和膜型(LDA、HLA等)两类。
抗体是抗原刺激B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其基本结构是2条重链和2条轻链由二硫键联接而成。
V区/可变区/高变区/C D R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C区中C H1和C L是I g遗传标志所在,I g G的C H2和I g M的C H3含补体结合位点,I g G的C H2还与穿过胎盘有关,I g G的C H3与I g E的C H4具亲细胞性,故C区的主要功能是激活补体、结合F c-R、穿过胎盘和黏膜等。
方式调理作用ADCC作用不同点吞噬细胞、颗粒性抗原、吞噬作用杀伤细胞、靶细胞、细胞毒作用共同点IgG的Fab结合抗原,Fc结合免疫细胞的Fc-R按重链C区表位可将抗体分为IgG、IgM、IgA、IgE、IgD。
IgG:①分子量最小,含量最高,占75%~85%,是机体中主要抗感染的抗体②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对新生儿抵抗感染起重要作用③是抗体中半衰期最长的④个体出生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IgM:①五聚体,分子量最大②高效抗感染抗体③是最早出现的抗体,胚胎晚期开始合成,天然血型抗体属IgM④膜表面IgM(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IgA:①有血清型(IgA)和分泌型(SIgA)两种存在形式②局部抗感染抗体: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胃肠液和支气管分泌液中③出生后4-6个月合成IgE:①含量最少②与遗传有关③亲细胞抗体——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IgD:①m I g D是成熟B细胞的标志②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间产生③生物学功能不明免疫球蛋白按轻链C区表位不同分为(按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不同来分亚型):lambda型和kappa型,且lambda/kappa=1.9McAb:由骨髓瘤细胞与B细胞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的抗体。
名词解释:抗体、ADCC、调理作用、McAbADCC: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与具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可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的IgGFc受体结合,促使NK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导致靶细胞死亡。
→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IgG的Fab段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其Fc段可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通过Ig的Fab段与Fc段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
→促吞噬作用4、免疫分子掌握补体和细胞因子的定义;熟悉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及异同;掌握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掌握细胞因子分泌方式和共性。
补体是存在于人体血清和体液中的一组具酶活性的蛋白质,具有溶细胞作用。
机体抗感染时激活补体的途径依次为:旁路途径、MBL途径和经典激活途径。
途径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病原微生物LPS、酵母多糖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溶菌溶细胞作用、炎症介质作用、调理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等。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其分泌方式有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三种,且具短时自限的特点。
其共性是: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和拮抗性。
掌握LDA和MHC限制性的定义;掌握MHC两类分子的比较;理解膜分子的不同表达方式;熟悉粘附分子的工作形式。
免疫细胞的膜分子按功能分有抗原分子、受体分子、黏附分子和HLA分子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L D 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目前以分化群(C D)分子为其命名。
即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表达方式为CDn。
黏附分子(A M)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以受体- 配体结合的形式工作。
它属于LDA。
M H 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表达的膜分子为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原肽结合槽结合抗原肽组织分布提呈抗原所识别细胞HLA-I两端封闭8-10AA 所有有核细胞内源性抗原CDs+CTL细胞HLA-II两端开放 13-17AA APC、活化的T细胞外源性抗原CD4+Th细胞M H C限制性:T细胞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同基因型的M H C分子。
//指T细胞以其T C R对抗原肽和自身M H 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 H 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C D4+T h细胞识别Ⅱ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C D8+C T L细胞识别I 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
(推荐后者,因其清晰)问题:1、试比较MHC-I和MHC-II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递呈抗原肽等方面的特点。
2、试述LDA、CD分子和黏附分子的概念与关系。
名词解释:补体、细胞因子、LDA、MHC/HLA、CD分子、粘附分子5、免疫细胞掌握主要免疫细胞的功能特点和膜分子;了解T细胞、B细胞的分化过程,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免疫细胞(Lymphocyte)按功能可分为适应性细胞、APC和固有细胞。
适应性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亦即ICC (免疫活性细胞)。
专职APC指树突状细胞(DC)、B细胞和巨噬细胞(MO),即抗原提呈细胞。
T细胞来源于骨髓,发育成熟于胸腺(Thymus),定居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B细胞来源于骨髓(Bone Marrow),发育成熟于骨髓,定居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受体复合体共受体共刺激分子凋亡相关分子T细胞TCR-CD3 CD4 / CD8 CD28/CD152、Fas (CD95)CD40L (CD 154) FasL (CD 178)B细胞BCR-CD79a/CD79bCD19/CD21/CD81 B7 (CD80/CD86) / CD40D C是目前所知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A P C,也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 P C。
表达CD80/CD86、CD40等膜分子。
M0只能对活化的T细胞或效应T细胞提呈抗原。
吞噬细胞分为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M0)和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嗜碱性粒细胞约0.2%;嗜酸性粒细胞约1%-3%,主要分布在腔道黏膜组织中。
白细胞分类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无特异性、无MHC限制性,不表达抗原受体。
名词解释:APC6、免疫器官掌握免疫器官的基本组成;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T细胞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成为成熟的C D4+T细胞或CD8+T细胞,并获得了 MHC限制性,且形成自身耐受。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血库,也是净化血液的场所。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 A L T)又称黏膜免疫系统(M I S),主要分布在腔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扁桃体、阑尾等组织。
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由此,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名词解释: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7、免疫应答掌握固有免疫的定义、特点及组成;掌握适应性免疫的定义、特点及过程;掌握体液免疫中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比较;熟悉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的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