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腐败

正确认识腐败

正确认识腐败,坚定反腐信心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毒瘤,各国都非常关注。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透明国际‛于2011年11月30日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报告(183个国家)的相关数据。

排名前十的国家/指数得分1新西兰/9.52丹麦/9.4 2芬兰/9.44瑞典/9.3 5新加坡/9.2 6挪威/9.07 荷兰/8.9 8 澳大利亚/8.88 瑞士/8.8 10加拿大/8.7重点:12香港/8.4 32台湾/6.1 46澳门/5.1 75中国/3.6(比去年上升3位)垫底国家: 182 索马里/1.0 182 朝鲜/1.0全球清廉度排行榜是由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腐败指数‛(又译‚清廉指数‛,英文名CPI)。

以各国际组织收集的数据为依据,对各国政治家及公务员的‚清廉度‛按照从0(非常腐败)到10(几乎没有腐败)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

自1995年起每年发布一次。

中国历年清廉指数及世界排名年度得分排名国家(地区)数年度得分排名国家(地区)数2011 3.6 75 183 2010 3.5 78 1782009 3.6 79 180 2008 3.6 72 1802007 3.5 72 179 2006 3.3 70 1632005 3.2 78 158 2004 3.4 71 1452003 3.4 66 133 2002 3.5 59 1022001 3.5 57 91 2000 3.1 63 901999 3.4 58 99 1998 3.5 52 851997 2.94152 1996 2.450541995 2.24041从以上可以看出五点:一是腐败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腐败,只是程度轻重不同。

二是欧美国家要清廉些,亚非拉国家要腐败些。

三是民主国家要清廉些,集权国家要腐败些。

四是透明国际的所谓排名到底是不是科学准确的值得怀疑。

五是中国的腐败现象是严重的,不容回避的。

今天我们就相关问题与大家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腐败的基本涵义《百度》‚百科‛有比较系统的解释。

(一)科技名词腐败: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现象。

(二)汉语词语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三)社会学名词腐败: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

危害: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腐败危害国家,同时也给伤害家人。

人民网有专家最近指出:‚说起腐败,人们往往想到贪污,其实抢劫也是腐败的一种类型。

早期资本主义列强贩卖黑奴、剥削工人、大搞全球殖民地、掠夺全世界的原材料、能源、文物,这不是腐败吗?是腐败。

叫作腐败还不足以体现其恶劣,用‘奴役’和‘反人类’这些词描述更加恰当。

‛腐败无处不在。

它不只是公共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而是人们为了捞取任何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不一定是政府权力)的行为。

另外还体现在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等,这些腐败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其实它对社会以及对人类发展本身危害极大。

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一)生产力既发展又不发达的状况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腐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存在腐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存在腐败。

因此,腐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谈不上‚腐败‛。

共产主义社会不复存在。

腐败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其一是私有观念的存在,其二是物质财富的相对匮乏,两者缺一不可。

从根本上说,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

人类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问题,最终要靠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换句话说,腐败将长期存在于阶级社会和半阶级社会。

(二)权力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条件权力具有公共性、资源性和代理性的特点。

它决定了权力具有一个重要的内在矛盾,即权力的‚公共性‛与‚代理性‛的矛盾,或者说是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矛盾。

基于权力具有资源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作为权力代理者的个人,既有可能利用权力来为公共利益服务,也有可能利用权力来为私利服务。

从现实意义上说,腐败是权力的异化。

只要权力存在分配,腐败就不会消亡。

(三)个体需要的无限膨胀是腐败产生的潜在因素人生存的第一要义首先是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人之为人,其本质特点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

人的需要的无限性,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它也是构成人类灾难和困惑的重要根源。

(四)私人利益的贪婪追求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动力利益是能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条件,或者说,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的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主体需要。

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利益的内容和形态也是多样的。

有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眼前利益、未来利益;现实利益、潜在利益;直接利益、间接利益等等。

害处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益,不过是一种负利益。

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价值评价和排列次序。

如大多数人由于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倾向于选择眼前的物质利益,除非未来的利益足够大且能确定把握得住。

三、当前中国社会腐败的基本手段和新特征(一)当前腐败的基本手段一是‚玩弄权术‛。

腐败的基础是权力。

如果身负重托者没有把权力看成是责任,看成是人民对他阶段贡献的肯定和充分的信任,反而将权力看成是淘金的大好良机,以至于玩权于股掌之间,贪欲于沦落之中。

二是扭曲‚责、权、利‛的关系。

反正你给我权力我就‚玩‛,如果你监督的厉害,‚权‛也不玩了,事也不干了,虽然肥不了,但绝对饿不死。

不象老百姓如果不挥锄操锨,就有可能颗粒无收,食不果腹。

扭曲错位了‚责、权、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是钻制度的空子。

所有的制度不可能方方面面安排的到位,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世界上没有一步到位的制度。

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代于不同的地区的其笼统制度的漏洞。

而这些漏洞就成了部分人纳财进宝的通道。

四是条件的交换。

某些腐败分子用活了古人所说的‚投之桃李,报以春华‛的道理。

你给我钱物,我给你工程。

总之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没有吃‚亏‛,你没有赔‚本‛。

终其然,皆大欢喜的结果是亏了国家,富了你我。

五是玩个胆大。

明知是不能干的,明知是违纪的,就是要去干。

侥幸心理十足,自认为‚鬼敲门‛的事情总是很少,即便有,别人不怕我怕啥!网既然能捉大鱼还没有我这小鱼漏网的小洞!六是暗箱操作。

暗箱操作就是指发生的行为游离于制度、程序、监督以外的操作。

想象着凡事只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天地不懂人话,除了你我还有何人能知!忽视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只是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

忽略了你所管的工作只是某一工程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始终,只要一处纰漏,将会很难实现专家多次论证的预期结果。

七是编织腐败网络。

假以名义,自己不会游泳,但在有人推着下水之前,还有充足的时间和所谓的理性找一个比自己稍谙水性、膀大腰圆之人当作救命的稻草,或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或抱着只要营盘是铁打一块,还怕你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八是从被动腐败滑落到主动腐败。

这种情况主要是心理的不平衡造成的。

眼看着周围的人都开始富起来,而自己还挣扎在小康的社会阶层,而不去冷静地想想别人的钱财是否辛勤所得,迅速膨胀和一味的思想失衡变成了最根本的诱因,随之而来的是开始慢慢地收受,并将其转化成为一种恶习或者雅称于一种习惯。

久而久之,则由被动的接受逐步过渡为主动的索取,最终养成取之心安理得,受之处之泰然,危险埋于身边。

(二)当前中国的腐败出现的新特征1.群体化。

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

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

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2.高官化。

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

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3.巨额化。

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

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

4.期权化。

‚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力‛,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

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

‚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5.潜规则化。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

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

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

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行为选择,使正直的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6.国际化。

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

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

‚裸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任职期间有意送妻儿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

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

7.新型化。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特点。

8.情色关联化。

现在,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与异性直接相关的腐败不可轻视。

在受处分的厅局级干部中,有90%的都包养有情人,特别是一个人养多个情人或多个贪官共用一个情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