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学(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 教学课件 张守文 著 第二章

经济法学(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 教学课件 张守文 著 第二章

的意义上说,经济法的概念,是有关经济法 的概括性的观念,是对经济法认识的高度浓缩;它 应当能够揭示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有助于人 们进一步认识经济法的特征、本质、地位、体系、 原则等诸多理论问题,在总体上回答“经济法是什 么”的问题。 要说明经济法的概念,就必须揭示其调整的对象, 由此形成了经济法理论中的调整对象理论。
三、调整对象的具体类型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基本类型,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
场规制关系,对此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具体化。 宏观调控关系可以分为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 、计划调控关系,市场规制关系可以分为反垄断关系 、反不正当竞争关系、消费者保护关系。 由于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都涉及相关的国家机关的 权力分配问题,因而在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中,还都包含着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体制关系, 如财政体制关系、金融体制关系,等等。
第二节 经济法的特征
所谓经济法的特征,就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部门 法的特有征象,是表征经济法本质特点的概括性 标志。
一、对经济法特征的一般认识
从调整对象的共识来看,经济法是根据经济规律来进行
整体协调,以解决各种矛盾,保障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和 协调发展的法;经济法作为调整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其调整的调制关系 是其他部门法都不调整的,这是经济法最突出的特点。 从概括标准的共识来看,经济法的特征体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1)经济法特征应当能够反映经济法的本质,而 不应仅反映表象;(2)经济法特征应当是经济法所独有 的,而不应是与其他部门法乃至所有法律或规范所共有 的;(3)经济法特征应当是在经济法领域具有普遍性、 包容性和基础性的特征,而不应是局部性的个别特征; (4)经济法的特征,应当是以与之最相邻近的部门法为 参照,来加以比对相较之最突出者。
四、经济法的基本定义
根据上述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和提炼概念应遵循
的一般原则,可以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 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上述对经济法概念的提炼,至少有助于理解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是现代 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因而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 ,这是它与传统部门法的重大不同。
不具有经济性质的人身关系、已由传统部门法调整的
民事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都不属于其调整范围。 此外,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确定方面,人们一般 都认为应当“问题定位”和“客观定位”。 另外,从法的产生及法与调整对象的关系来看,经济 、社会等领域里的某些“新问题”的产生,需要法具 备一定的“新功能”,即传统法所不具备的功能。
教材其余课件及动画素材请查阅在线教务辅导网 在线教务辅导网:
QQ:349134187 或者直接输入下面地址:

经济法学
张守文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总论 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
基于上述共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


概括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同传统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其中 包括政策性和社会性等),是典型的现代法; 同基础性的部门法相比,它具有高级性或高层次性( 这也与现代性有关),是典型的高级法; 同更侧重于保护私人利益或国家利益的部门法相比, 它在法益保护上更具有社会性; 同所有的部门法相比,它具有突出的经济性和规制性 。 经济法的各类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和关联性 。
此外,市场失灵也需要微观层面上的规制。一般说来,
市场失灵会导致竞争失效,因而需要对相关市场主体的 市场行为进行规制,并进而实现对整个市场结构的规制 。上述由市场失灵所造成的法律上的问题及其相互间的 关联,大体上可以表示如下: 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 —市场规制法 市场失灵带来的重要制度创新,就是宏观调控法和市场 规制法的产生,以及整体上的经济法的产生。 从调整范围上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 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可以分别简 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或者合称为“调制关系”。 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最简单地说,就是“调制关 系”。
二、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在当代世界各国,几乎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该
体制的优劣得失,人们已有诸多共识。其中,市场机制 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低效或失效,即市场失灵问题,尤为 引人注目。 市场失灵,无论是缘于经济领域的垄断、外部效应,以 及公共物品、信息偏在等,还是缘于社会分配不公等, 其带来的问题是全方位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市场失灵会造成产业失衡,并由此 带来经济结构的失衡;而各类经济结构的失衡,则会造 成总量失衡,引发整体上的经济失衡,因而必须依据一 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上述 由市场失灵造成的法律上的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 联,可以大体上表示如下: 市场失灵—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 —宏观调控法
第二,基于经济法的宗旨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
主要是运用法律化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手段来进行 调整,因此,与其他所有的部门法相比,它又具有突 出的经济性和规制性。经济性、规制性与现代性,构 成了经济法的突出特征。第三,上述的经济法概念, 可以涵盖日益打通的国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这本 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第四,经济法不仅要像传 统的民商法那样关注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要 关注日益重要的体制问题,即它不仅调整市场主体之 间的经济关系,还调整政府之间的分权关系或称体制 关系,其背后不仅涉及个体私益,也涉及社会公益乃 至国家利益。
一、调整对象的基本原理
调整对象理论,则为经济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逻辑起
点和分析框架。经济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核心内容,就 是揭示经济法概念中的“种差”,由此有助于人们看 到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联系与差别。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只是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 中的一部分社会关系;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尤其 要研究经济法调整哪些具体的社会关系。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各种观点的客观性竞 争的强化,有关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共识也日益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