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句子里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教学课题
第十四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作用。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一)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属于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责备。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2.自信感
自信感也称自信心。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与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自信感是建立在适当、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困难而产生的。而不适当、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自信感的转化。在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下,自信感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感又会转化为自卑感,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严重自卑,都对个性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2.自我分析人把从Fra bibliotek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不适当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过高和自我评价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价容易与别人的评价发生矛盾,引起交往的冲突;过低的评价会降低人的社会要求水平,产生对自己的潜力的怀疑态度,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一般说来,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有位心理学家选择了25个被试(他们彼此都很熟悉),采用排队法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行比较的研究,提出九种品质(文雅、幽默、聪明、交际、清洁、美丽、自大、势利、粗鲁),要求每位被试分别将这些品质在所有被试身上(包括自己在内)依次排队,程度最高者排在第一,程度次高者排在第二,依次下去,程度最低的—个列为第二十五。然后予以统计,把各人在每种品质排列中自己所占的地位和其余二十四人排列的地位(平均数)进行比较,发现有很大差异。例如,有一位被试自以为他的“文雅”程度应该排在前几名的,可是把其余二十四人对他的评价平均起来,他的名次却排在二十名以后;另一被试对于“清洁”品质的评价,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提前五名、“聪明”“美丽”提前六名、“势利”“自大”“粗鲁”等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退后五名到六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他人的评价高,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却比他人的评价低。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3.成功感与失败感
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失败感则是在实现目标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有关,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例如,关于考试,甲只求成绩能说得过去,乙一心想拿高分,排名进入班级前五名。结果他俩成绩一样,都是80分,可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自我体验,甲产生了成功感,而乙则产生了失败感。
1.自尊感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感。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