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8-30页千克和克。
(说明: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页。
新教材改在了三年级下学期)【教学目标】(1)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认识盘秤,会用盘秤称量物体质量,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分析】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教材“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们大量地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了解1千克、1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进行,这些活动不是简单地玩,也不是一般地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验,有意识地去感受,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有多重。
【教学重点】(1)在体验中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在称量中体验1千克有多重,1克有多重。
(3)在活动中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估计物体质量。
【教具】PPT课件、实物投影、整千克重的一个西瓜、1千克花生米(分10袋装)、1千克面粉、外包装和质量相同但体积相差较大的两个物体盒、精密电子克秤一台。
【学具】分小组准备大于1千克的苹果、梨、果冻、香蕉等(每个小组准备一种)。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台秤一台,大约1克重的花生米6粒,橡皮擦一个,铅笔1支。
【教学过程】一、趣味活动,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2个礼物,你们想要吗?(1个大盒包装,1个小盒包装)生:想师:那你们猜一猜这两个礼物哪个重一些呢?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哦。
师:那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掂一掂,大家仔细观察他的表情,通过他的表情你能猜出哪个礼物重吗?师:那你告诉大家,你觉得哪个重?(你确定?你真的确定?真的是小的重吗?看来他有点犹豫哦。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呢?生:称一称师:对了,用秤称。
师:那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秤呢?师:好,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秤,如果你知道它的名字,请大声地说出来。
(最后一张是盘称图片)【评析:活动创设很有新意,有趣好玩,一开课就能充分吸引住学生。
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自然地过渡到对盘秤的认识】二、认识盘秤。
师: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盘称。
哪位同学上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生:kg就是千克,指针指着1,就是1千克……师:听了小老师的介绍,看看你们会不会认秤?师:出示PPT,认3千克……(最后再出1千克)师:那1千克有多重呢?(孩子们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想要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你们有什么办法呢?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每个小组都来称一称,利用桌子上的秤和篮子里的物品,一起来找到1千克有多重。
(过渡语)【评析:认识盘秤是为后面称量活动作准备,这个环节学生既认识了盘秤,也在认识盘秤的过程中自然发现“千克”这个单位。
特别是提出了一个大问题:1千克有多重?这个大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这样的设计自然、顺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活动精彩纷呈,体验1千克和几千克。
师:请你找到1千克有多重(数出所称物体的个数)师:完成了的小组请举手坐好。
师:每个小组请一个代表把你们称的东西拿上来汇报.生:3根香蕉大约是1千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3根香蕉大约是1千克),一起读一遍。
生:4个梨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生:32个果冻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生: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生:8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师:请看这里,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都是1千克苹果,可是个数不一样哟。
大个的个数就少,小个的个数就多。
师:是的!你真了不起。
说得真好!师:请汇报的同学回到小组,小组同学全体起立,请小组的每位同学把你们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轮流掂一掂,慢慢掂,好好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师:掂完的小组请坐下,把物品放到篮子里。
【评析:初步体验1千克有多重,小组称,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写在黑板上内容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组所有同学都掂一掂,充分认识、体验1千克有多重。
贴近生活,重在体验。
】师:请看老师手上是什么(面粉),想知道他有多重吗?师:那我请一个同学来掂一掂这袋面粉有多重。
师:来称一称,大声的告诉大家师:哇塞,你确实有感觉了师:哪个小组帮忙称一称。
大声告诉大家有多重。
(1千克)师:那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掂一掂。
先两只手掂一掂,再左手掂一掂,右手掂一掂。
师:下面其他同学和这位同学一起来玩个游戏好不好?师:我们把这1千克的面粉,放在这位同学的左手上,同学们轮流上来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他的右手上,当这位同学你觉得两边差不多重的时候,你就喊停。
我们看你掂得准不准,好吗?师:同学们一本一本的大声数出来。
生:停。
师:哇,好,看他掂得准不准,哪个小组来称一称?师:掌声在哪里?师:7本书大约是1千克,你今天表现真棒!【评析:有趣、好玩、快乐的游戏中进一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师:哇,你的感觉很不错呀。
看来同学们还记得哪两个礼物呢?你们一定想知道哪个礼物重哪个轻,我们来称一称。
师:小组称称这个,再称称这个,都是多少呀!大声说出来。
生:1千克。
师:哦!看来他们一样重。
那你想说点什么呢?生:我们不能收物体的外观所迷惑。
【评析:又是一个有趣、好玩、快乐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明白,都是1千克物品,外观体积可能相差很大,不要被物体的外观所迷惑。
】师:请看这是什么?出示西瓜。
师:谁想来掂一掂,猜猜有多重?(多找几位同学掂、猜)师:看看谁掂得好,猜得准。
师:有的猜3千克,有的猜5千克,到底有多重呢?那你们小组来称一称,大声说出来。
师:刚才哪位同学猜得最准,把掌声送给他。
【评析:通过孩子们掂、猜、称西瓜,体验几千克。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数学活动的趣味性,重视操作与体验。
】四、认识、体验1克。
师:每个小组的篮子里都有小小的花生米。
请每个同学拿出1粒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呢?师:请把其中的一粒放在台秤里。
称出来了吗?能称出来吗?师:为什么称不出来呢?生:因为太轻了。
师:对啦。
你们桌上的秤是称不出来的,老师有办法,老师这里有个专门称小物件的秤。
大家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PPT出示电子克秤图片)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字母g。
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克。
(师板书“克”)师:大家想知道一粒花生米有多重吗?好,我们就来称一称。
师:PPT出示电子秤称1粒花生的图片,有多重呀?生:一粒花生米大约有1克。
师:那2粒呢?5粒呢?20粒呢?师:老师这里有个袋子,里面有100粒花生米,你知道大约有多重吗?师:200粒、300粒……1000粒。
(老师1袋1袋放进学生的台秤里,学生说出克数)生:1000克!师:请这个小组同学告诉大家,秤上是多少千克?(1千克)师:请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 1000克)生:1千克=1000克师:那一起读两遍。
师:那2千克呢?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橡皮擦有多少克?请同学们拿出篮子里的橡皮擦放在手里掂一掂,然后老师请几个同学猜一猜。
师:看看谁猜的最准,请看。
(PPT出示橡皮擦在电子秤上的质量)师:那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想不想试试呀?我们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来比比赛,看谁掂得好,猜得准?看男生厉害还是女生厉害。
(生先掂、猜,然后出示PPT电子秤称铅笔的图片)【评析:认识、体验1克有多重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学生掂一掂,猜一猜,引出“1粒花生米台秤称不出来”的问题。
教师巧妙的把电子秤称花生米、橡皮擦、铅笔的过程图拍照制成PPT图片,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得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轻松突破难点。
既重视掂、猜等活动体验,又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五、练习和应用。
师:刚才呀,我们学了:千克和克。
你们会用了吗?请看大屏幕:(最后一张是老师的体重)PPT出示练习:请用“千克”和“克”填空。
1、梁老师的体重是51()。
2、一个硬币重3()。
3、一袋盐重250()。
师:我大约有50千克,那哪位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呢?师:那我们看一下,国家专业部门调查我们三年级小朋友的标准体重是多少?师:并且老师也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来看一下,深圳市盐港小学三年级部分孩子的体重。
师:请大家把这些同学的体重跟标准……比一比,你想说点什么呢?师:看来同学们要学会均衡营养,加强锻炼,把身体练得倍棒!好不好!师:那同学拿出来练习纸,我们做一下练习,考验一下自己。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好,你们开心吗?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
【评析:通过简单的练习检查孩子们对千克和克两个质量单位的感知认识水平。
然后用称体重结束本节课,跟课的开始首尾呼应。
在数学活动中结束本堂课,整堂课至始至终强调数学活动、强调数学体验、强调课的趣味性,突显新课改的理念。
】板书设计:千克和克千克克4个苹果Kg g 8个苹果31个果冻大约重1千克1千克= 1000克6个柿子2千克= 2000克3根香蕉…… ……【总评:这节课的关键词是“体验”。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盐田区级公开课,被选送为深圳市参赛课,是一节非常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课。
教学设计非常新颖,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妙趣横生。
老师授课激情四溢,善于鼓励和激发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情感体验,掂、猜、称、比、说等学习活动贯穿整堂课。
学生在操作中、猜测中、游戏中体验“千克”和“克”,整个过程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积极参与和乐于参与。
学生一直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教学过程高潮迭起,教学效果非常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