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研究小组社区规划和营造书单最近的社区规划火了,传说中的社区规划师制度真的来了。
上海市杨浦区在1月11日向同济大学12位教授颁发了社区规划师的聘书,杨浦区的书记区长,同济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参加了聘任仪式。
1月16日第二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闭幕仪式上,浦东新区的主管区长向36位规划、设计和艺术家颁发了“缤纷社区”规划导师的聘书。
徐磊青教授荣幸受聘杨浦区的社区规划师,也荣幸受聘浦东“缤纷社区”的规划导师。
值此重任在肩之时,408团队整理了最近几年在从事社区规划和城市微更新工作中的一些书,和大家简单聊一聊这些社区规划和营造的书。
徐磊青教授荣幸受聘杨浦区的社区规划师徐磊青教授荣幸受聘浦东“缤纷社区”的规划导师一理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上海规土局、上海规划编审中心和上海规划院联合编制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最近几年上海城市规划的创新之作。
它已经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也影响到了2017年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分级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和5分钟生活圈的分级。
这是社区规划的必读之作,它明确了社区15分钟生活圈规划工作中哪些是必选项,哪些是可选项。
《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这是本大书。
洪亮平和赵茜等在这本书里探讨了我国规划转型过程中旧城社区更新遇到的普遍困境,以及规划实践和方法的一些探索,包括立项、调查、三元互动的方法。
其中合作规划背景下“容积率”情景分析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方法。
《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与全球可持续性》这是一本关于健康和可持续性社区规划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它不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手册,书里所列的邻里清单可以为综合性社区规划提供可持续性的检查清单。
这本书是以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为基础,为创造满足日常生活的本地环境所提供的指南。
书中为每一个阶段都列了检查清单,权威性综合性操作性俱佳。
《空间自组织:建筑设计的崭新之路》与规划转型同时进行的还有建筑设计转型。
苑思楠、盛强等用了宝贵的初始三页详细讨论为何把spatial agency翻译成空间自组织,它讲述了与建筑自治自律并行却方向相反的设计之路,一种社会性、政治性、伦理性的形式逻辑,进入建筑多元价值评定的新天地。
跨出理论的这一步非常重要,它帮助建筑师走出形式游戏的小天地,走向社会、走入社区、走进城市的一种设计主张。
于是,建筑师不是城市的敌人,而是邻里和社区的友军。
这本书除了理论,还有大量的案例,重点推荐!《全民参与社区设计的时代》山崎亮在这本书里思考了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角色。
他的宣言部分很有意思,他提出了无作品的设计师,他设计的是关系。
这已经一脚跨进社会设计的领域了。
换句话说,他重新定义了社区设计师和传统建筑师的差别。
山崎亮认为这是社区设计的觉醒。
同时觉醒的还有社区设计的方法。
这是一本关于社区设计本体论思考的著作,必读之作。
《SociallyRestorative Urbanism——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Experiemics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提出并有理论框架的社会修复城市设计著作,虽然作者都是景观学家。
我国的城市设计目前重点是空间修复和生态修复,此遭到不少社会学家诟病之处在于,无论是空间修复还是生态修复,其目的都是社会修复。
这本宣言性弱弱的描述性强强的书里,显示了如何将专业实践和社区共识结合并相互依赖的方式与方法。
书里关于我的你的我们的他们的(Mine, Theirs, Ours ,Yours) 包容性沟通框架是值得重点阅读的理论段落。
它让我们想起全盛时期Pink Floyd的Us and Them,who knows which is which and who is who,Upand Down,Black and Blue。
《包容、联系和重视环境的可持续社区》赵亮、Lee和邢锡方倡议的sNICE理论即包容、联系与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居住社区,是可持续理论在社区规划上的具体化实践,是MIT可持续社区研究的系列成果。
除了理论部分,也包括MIT在深圳工作坊的成果。
本书的最后一章“建设多样化社区”值得重点阅读,里面强调健康的社区需要多样的人群构成,里面论述了怎样的混合才是有效和良性的,如何通过规划实现它。
《更好,不是更大------城市发展控制和社区环境改善》Fodor著吴唯佳翻译的这本书虽小,题目却很大。
书里讲述的是社区不一定非要增长才能繁荣。
Fodor用了很多数据表明社区为增长付出了很大的成本,包括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赋税高企等。
所以内涵和品质才是社区发展的目标。
美国城市控制增长、转型发展不失为一种社区良药。
这本小书对当下中国的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计算中国大城市内城区发展成本的话,那么这种城市增长模式可以斟酌再三。
他山之石。
二技术《社区设计》作为新生代的山崎亮以社区设计师活跃于日本。
台湾版的书有个副标题:透过设计凝聚众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山崎亮在这本书里,眼花缭乱的介绍了设计方法和在日本的案例。
《社区规划的设计模拟》佐藤滋在城市更新理论和研究方面是日本建筑界巨擎,曾任日本建筑学会会长。
在这本他的早期著作里面,讲述了社区规划中的一些软技术巧方法。
相对建筑设计社区规划这类图纸上表达的硬功夫而言,如何在项目前期,设计师以游戏模拟开发方式向居民、企业、政府等相关单位解释、沟通设计的技巧,是社区规划师必须掌握的。
众所周知,这种软技巧在学校里是老师不教的,因为老师也不会。
《台湾的社区营造》曾旭正(2012)在书里介绍了台湾15年的社区营造历程。
他开篇即言,社区是被营造出来的,所以社区政策需要协力,果实来自于协力社区的组织与共同努力。
在当下我们普遍向台湾学习社造经验,邀请台湾的老师帮助与传授社造经验的时候,台湾社造运动发展也是充满艰辛。
本书里介绍了台湾不同类型社区包括小镇、乡村和旧城社造的成功经验。
《社区参与:开发商指南》社区既然是共同经营的事业,没有开发商怎么行呢?这本美国城市土地协会ULI出版的比较早的一本书对当下的指导意义在于,在日益冗长的公共管理程序下,开发商如何能明智、有效的与社区打交道,让项目落地。
虽然这里的案例都是美国个案,可能对我国当下城市社区项目的直接指导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在我国城市向社区多主体的更新过渡之时,看看美国同行的艰巨工作,尤其是如何获得支持、如何灵活利用规章制度等。
《Ethnographyfor Designers 》Cranz是伯克利的建筑学教授,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所以这本书是为设计师写的民族志研究,她在这本书里讲的更多的是设计师如何在现场使用民族志的方法做研究。
书里还提供了一些设计指导,帮助设计师理解文化和创建适当的支持性设计方案,以及在实践中避免常见的一些陷阱。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这本书有个非常激烈的标题,编著者侯志仁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老师,也曾是台湾参与式设计大本营台大城乡所的老师。
他在西雅图有自己耕耘的社区花园项目。
这本书也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属于深入浅出的有趣好玩的专业书籍。
英文版Insurgent Public Space大名鼎鼎,曾在当年EDRA学会斩获最佳书籍大奖。
其内容囊括全球非典型规划术,美国Lyndon领导的策略都市主义、哥伦比亚民粹政治家Mockus 的好玩政策、日本饗庭伸的自分街区项目等均有涉及,这些策略和规划术大多是大学里不教。
《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这本书主要谈论老年友好型的街道设计,是研究型设计的样板著作。
在老龄化普遍的中国城市里,这本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塑造熟悉、独特、可达和安全的街道环境,里面有一些详细的设计策略可供参考。
三案例《开放营造——为弹性城市而设计》倪旻卿、朱明洁编著的这本囊括了一些中外知名作者,也收集了公共空间复兴的各种策略,以及在世界各地包括在四平街道创生空间在内的实践案例。
书中的弹性城市社区(resilient community)意味着多样性、智慧和协作精神。
书里的各种案例非常迷人,从都市游击到设计驱动,既小巧玲珑又举重若轻。
因为社区公共空间复兴的议题包罗万象,设计干预的技巧也神出鬼没,斧凿行迹若有若无者为设计之道。
此书是最近出版的社区规划、营造和公共空间复兴的最佳作品之一。
《好设计,让地方重燃元气!——19个激发日本在地特色的创新企划实例》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建筑师不要只做非常实体生硬的建筑,规划师不要只做鸟瞰挂墙的规划,还有更多更有意义有效率的事情值得去做。
这本书从策划到包装设计都有涉及,要进行地域振兴、文化保育、场所活化哪有仅仅完成物质空间规划那么简单。
以前说建筑师改变社会的梦想失败了,其实是不得法,太过于沉醉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乌托邦想象而挂一漏万。
408研究小组之前曾咨询台大茶农教授张圣琳老师推荐社区营造工作坊的参考书籍,张老师马上推荐了这本。
另外张圣琳本人亦是这本书理念坚实的践行者,其茶产业链设计的确是纵跨从规划到包装的深度。
《再造历史街区----日本传统街区重生实例》小林正美在书里讲述了以专家工作营的方式,围绕松山古城历经20年的社区营建,让一个小镇获得新生的历程。
这些记录适合作为设计教学的模板,它证明一个大学的STUDIO 定向定期经营一个地方,是可以推动某个地区复兴的。
《台北策略》看上去很像扎哈的Sand Helsel是墨尔本皇家理工(RMIT)的教授,也是扎哈最好的闺蜜。
这是Sandy(2004)在台北的工作坊的成果,这种将环境叙事、设计、营造糅合在一起的奇妙组合,重新组装在一起成为艺术展览的典范。
这种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工作工作坊,尤其是Sandy的学生何志森,何志森在中国大陆近年做了很多个营造工作坊。
听说Sandy 去年底在泰国工作时突然中风,希望Sandy 身体康复。
《谈谈社区营造》这是朱蔚怡和侯新渠(夏莉莉)对9位台湾社区营造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展现各自营造历程和差异。
在与这些人对话中,社区营造故事被迷人的展现出来。
侯新渠等在成都明月村和箭塔村的社造最近也做的风风火火。
《云村重建记事——一次社区自组织实验的田野记录》罗家德、孙瑜、楚燕在云南灾后重建的自组织实验,不仅有合作建房,也有全面建设和政府介入,以及过程中的治理机制等。
罗家德教授在清华大学开办了社区规划的硕士班,招收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这应该是我国第一个。
他们的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在我国一些城市包上海嘉定都有比较成功的社造实践。
《共同缔造工作坊——社区参与式规划与美好环境建设的实践》李郇, 刘敏, 黄耀福率领中山大学团队,以社区公共空间和社区活动为载体,在不同项目的工作坊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