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凸轮机构

第三章凸轮机构

第三章 凸轮机构(一)教学要求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各类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应用场合,能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的类型。

2、掌握从动件几种基本运动规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能根据工作要求选择或设计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3、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4、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参数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关系及其确定原则,并能根据这些原则确定凸轮机构有关尺寸参数。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刚性冲击,柔性冲击,S-ф曲线绘制2、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原理—反转法,自锁、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概念及确定(三)教学内容§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1、凸轮机构的应用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械中应用广泛。

如在内燃机、绕线机、自动送料机构中的应用。

提示:结合播放凸轮机构三维动画演示2、组成与特点凸轮机构一般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个构件组成。

其中凸轮是一个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的构件,它运动时,通过高副接触可以使从动件获得连续或不连续的任意预期往复运动。

1)优点只需设计适当的凸轮轮廓,便可使从动件得到任意的预期运动,而且结构简单、紧凑、设计方便2)缺点(1) 凸轮与从动件间为点或线接触,易磨损,只宜用于传力不大的场合;(2) 凸轮轮廓精度要求较高,需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3)从动件的行程不能过大,否则会使凸轮变得笨重。

3、凸轮机构的类型按凸轮形状分:1)盘形凸轮2)移动凸轮3)圆柱凸轮按从动件型式分:1)尖底从动件;2)滚子从动件;3)平底从动件为使凸轮与从动件始终保持接触,可利用从动件的重力、弹簧力或依靠凸轮上的凹槽。

提示:结合播放凸轮机构三维动画演示§3—2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设计凸轮机构时,首先应根据工作要求确定推杆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运动规律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1、 凸轮机构运动过程与基本参数以尖顶直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为例:s图3-1 凸轮轮廓与从动件位移线图基圆——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最小矢径0r 所作的圆。

行程——从动件由最低点到最高点的位移h (式摆角ϕ)推程运动角——从动件由最低运行到最高位置,凸轮所转过的角。

回程运动角——高——低凸轮转过的转角。

远休止角——从动件到达最高位置停留过程中凸轮所转过的角。

近休止角——从动件在最低位置停留过程中所转过的角。

从动件位移s 与凸轮转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用从动件位移线图来表示。

由于大多数凸轮是作等速转动,其转角与时间成正比,因此该线图的横坐标也代表时间t。

通过微分可以作出从动件速度线图和加速度线图,它们统称为从动件运动线图。

2、 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性1) 等速运动推程段 ϕφhs =ωφhv =0=a称为刚性冲击。

只适用于低速轻载。

2) 简谐运动从动件作简谐运动时,其加速度按余弦规律变化,故又称余弦加速度规律。

由运动线图可见(图3-3),在行程开始和终止位置,加速度有突变,也会引起柔性冲击。

只宜用于中速、中载。

推程段运动方程 ⎪⎪⎪⎩⎪⎪⎪⎨⎧==−=ϕφπφωπϕφπφπωϕφπcos 2sin )cos 1(2222h a h v hs图3-3 简谐运动推程运动线图 图3-4 正弦加速度运动推程运动线图3) 正弦加速度运动当滚圆沿纵轴匀速滚动时,圆周上一点的轨迹为一条摆线,此时该点在纵轴上的投影即为摆线运动规律。

从动件作摆线运动时,其加速度按正弦规律变化,故又称正弦加速度规律。

由运动线图可见(图3-4),其加速度曲线连续,理论上不存在冲击。

可用于高速轻载。

推程段运动方程 ⎪⎪⎪⎩⎪⎪⎪⎨⎧=−=−×=ϕφπφωπϕφπφωϕφππφϕ2sin 2)2cos 1()2sin 21(22h a h v h s§3—3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作用在从动件上的驱动力F 与有用分力F /之间的夹角a (或接触点法线与从动件速度方向所夹的锐角)称为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1、 压力角与作用力的关系αcos F F =′ αsin F F =′′显然,压力角是衡量有用分力F '与有害分力F //之比的重要参数。

压力角a 愈大,有害分力F //愈大,由F //引起的导路中的摩擦阻力也愈大,故凸轮推动从动件所需的驱动力也就愈大。

当a 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因F //而引起的摩擦阻力将会超过有用分力F /,这时无论凸轮给从动件的驱动力多大,都不能推动从动件,这种现象称为机构出现自锁。

(a )凸轮机构的受力分析 (b)凸轮机构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图3-5实际设计中规定了压力角的许用值[a]。

对直动从动件通常取[a]=300。

对摆动从动件,通常取[a]=450。

通常需检验其最大压力角是否在许用范围内。

一般来说从动件位移曲线上斜率最大的位置压力角最大。

作出这些点处轮廓的法线和从动件的运动方向线之间的夹角。

将这些压力角与许用值相比较,检查它们是否超过许用值。

如果a max 超过许用值,应考虑修改设计参数。

通常采用增大基圆半径的方法,使推程的a max 减小。

2、 压力角与凸轮机构尺寸的关系过轮廓接触点作公法线n-n,交过点O 的导路垂线于点P。

该点即为凸轮与从动件的相对速度瞬心,且l op =v/w=ds/dφ。

由此可得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压力角计算公式:2200tan er S e d ds S S e d ds −+−=+−=ϕϕα 由上式可知,当凸轮机构配置情况、偏距e 及从动件运动规律确定之后,基圆半径r 0愈小,压力角a 愈大。

欲结构紧凑应使基圆尽可能小,但基圆太小又会导致压力角超过许用值。

因压力角是机构位置的函数,必有某个位置出现最大压力角a max 。

设计时应在a max ≤[a]的前提下,选取尽可能小的基圆半径。

§3—4 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1、 反转法设计原理使整个机构以角速度(-w)绕O 转动,则凸轮固定不动,从动件一方面以角速度(-w)绕O 转动,同时从动件又以原有运动规律相对机架往复运动。

由于尖底始终与凸轮轮廓接触,所以反转后尖底的运动轨迹就是凸轮轮廓曲线。

2、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绘制1) 偏置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已知从动件位移线图,凸轮以等角速w 顺时针回转,其基圆半径为r 0,从动件导路偏距为e,要求绘出此凸轮的轮廓曲线。

图3-6偏置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作图方法设计步骤:(1)以r 0为半径作基圆,以e 为半径作偏距圆,点K 为从动件导路线与偏距圆的切点,导路线与基圆的交点B 0(C 0)便是从动件尖底的初始位置。

(2)将位移线图s-φ的推程运动角和回程运动角分别作若干等分(图中各为四等分)。

(3)自OC 0开始,沿w 的相反方向取推程运动角(1800)、远休止角(300)、回程运动角(1900)、近休止角(600),在基圆上得C 4、C 5、C 9诸点。

将推程运动角和回程运动角分成与从动件位移线图对应的等分,得C 1、C 2、C 3和C 6、C 7、C 8诸点。

(4)过C 1、C 2、C 3、...作偏距圆的一系列切线,它们便是反转后从动件导路的一系列位置。

注意:射线方向应与凸轮的转动方向相一致。

(5)沿以上各切线自基圆开始往外量取从动件相应的位移量,即取线段C 1B 1=11' 、C 2B 2=22'、...,得反转后尖底的一系列位置B 1、B 2、...。

(6)将B 0、B 1、B 2、...连成光滑曲线(B 4和B 5之间以及B 9和B 0之间均为以O 为圆心的圆弧),便得到所求的凸轮轮廓曲线。

2) 滚子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只要首先取滚子中心为参考点,把它看作为尖顶从动件的尖顶,则由上方法得出的轮廓曲线称为理论轮廓曲线,然后以该轮廓曲线为圆心,滚子半径r T 为半径画一系列圆,再画这些圆所包络的曲线,即为所设计的轮廓曲线(见图3-7),这称为实际轮廓曲线。

其中r 0指理论轮廓曲线的基圆半径。

必须指出:滚子半径选择不当,则无法满足运动规律。

(1)内凹的凸轮轮廓曲线无论滚子半径大小如何,则总能作出实际轮廓曲线 (2)外凸的凸轮轮廓曲线设 min ρ——理论轮廓最小曲率半径ρ′——相应位置实际轮廓曲率半径,ρ′=min ρ-T r① 当T r >min ρ时,0>′ρ……实际轮廓可作出。

② 若T r =min ρ,0=′ρ……实际轮廓出现尖点,易磨损,可能使用。

③ 若T r <min ρ,则0<′ρ……实际轮廓出现交叉,加工时,交叉部分被切除,出现运动失真,这一现象需避免。

综上所述,理论轮廓的最小曲率半径T r >min ρ。

3)平底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首先取平底与导路的交点B 0为参考点,将它看作尖底,运用尖底从动件凸轮的设计方法求出参考点反转后的一系列位置B 1、B 2、B 3...;其次,过这些点画出一系列平底,得一直线族;最后作此直线族的包络线,便可得到凸轮实际轮廓曲线(见图3-8)。

图3-7滚子直动盘形凸轮廓线作图方法 图3-8平底直动盘形凸轮廓线作图方法2、 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绘制已知凸轮以等角速w 顺时针回转,凸轮基圆半径为r 0,凸轮与摆动从动件的中心距为a,从动件长度l,从动件最大摆角y max ,以及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位移线图y-f),求作此凸轮的轮廓曲线。

设计步骤:(1)以0r 为半径作基圆,以中心距为a ,作摆杆长为l 与基圆交点于0B 点 (2)作从动件位移线图ϕψ−,并分成若干等分 (3)以中心矩a 为半径,o 为原心作图(4)用反转法作位移线图对应等得点A 0,A 1,A 2,……(5)以l 为半径,A1,A2,……,为原心作一系列圆弧11D C 、22D C ……交于基圆C 1,C 2,……点(6)以l 为半径作对应等分ψ角。

(7)以A 1C 1,A 2C 2向外量取对应321,,ψψψ的A 1B 1,A 2B 2…… (8)将点B 0,B 1,B 2……连成光滑曲线。

(见图3-9)作业:3-1,3-2,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