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总述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这里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人,所谓“地”----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组成。
在地理环境中,无机的与有机的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地结合,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的差异。
这里所指的“人地关系”,是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地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第一节中国人地关系发展简要回顾一、中国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演化(一)1949年前的中国人地关系1、原始社会----适应(1)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工具低下,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来维持生活。
(2)新时期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逐渐地把自然界的某些东西再生产出来共生活、生产只需了,就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说,地理环境在当时工具制造、生产发展速度等方面无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人们对周围环境只是本能的适应,以微弱的能力作用于自然界(3)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随着我们祖先逐步摆脱了一般动物的属性,成为能制造工具的特殊动物之后,在其活动场所留下了改造环境的痕迹。
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提高,人地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发展、演进。
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既有合理、协调的一面,也有失调、矛盾激化的一面。
(1)合理、协调开发地区逐渐扩大,从商、周到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得以崛起、发展;秦汉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开始勃兴;明清之后东北地区也被开发,这些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是伴随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2)失调、矛盾同时,在某些地区也出现了人地关系的失调与矛盾激化,黄土高原的演化即为一个突出的实例。
先秦时期,黄土高原是山清水绿的好地方。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
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
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地关系失调、激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根本谈不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矛盾更加激化。
(二)1949年后的中国人地关系1、积极的一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开展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在优化、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1)大力开发落后地区,努力改善了产业布局。
(2)大规模开发了土地、矿产和水里等各种自然资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持续地了对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恶治理,初步控制了一般性的洪涝灾害等等,在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优化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由于历史上开发资源强度过大,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积累,加上政治、经济、人口等多次决策失误,先后造成人口膨胀和‘大跃进’、十年动乱两次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由于对我国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全面认识;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盲目乱干;缺少开发、保护资源的科学规划;地区间、部门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管理,凡此种种,使我国不少地区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出现了人地关系失调、矛盾尖锐的状况。
二、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启示(一)人地关系是自我们祖先在祖国大地诞生以来就存在着的客观关系像人类的生存时刻也离不开地理环境那样,自我们祖先一经在祖国大地诞生,便须奥不能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这在上古时期和现代社会无甚多大差别,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对此,我们只能正确地对待它、妥善地处理它,而不能无视它、回避它。
(二)我国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破坏、恶化人地关系和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交错存在的生产斗争史无论在我国的哪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违反自然规律、毁坏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事件,不管这些事态发生的动机如何,最终都将导致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掠夺式经营而破坏自然,造成人与生存环境关系恶化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谋求人地关系优化、协调的工作也已十分久远。
人们为了生存,总是力求尽量保持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在人与地这一对相互联系的事物中,人们为了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就得依赖环境,使环境为我所用,因而从本质上看,人地关系就是人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关系。
而追求人地关系的优化和协调飞重组新的人地关系,是人类的美好目标,是人地关系本质的反映。
(三)我们强调人地关系的本质是改造、重组,强调在这个改造、重组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认识、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我们所说的改造自然、重组人地之间的关系,乃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行为,是对自然的合理改造、有效利用,这与唯意志论是有根本区别的。
(四)人们对环境的改造利用,对新的人地关系的重组,除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深刻制约,还受人类的智慧、理智和自觉行为所制约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发展生产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改造、利用启然,不断重组人地关系的历史。
在这种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们自觉地对自然利用、改造的广度也就越广,深度也愈深,重组新的人地关系的内涵也越来越复杂。
但无论如何,人们仍然永久也不能须奥离开自然环境而存在。
第二节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如上所述,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我国特别突出,在历史上主要表现在人与耕地的矛盾及人与自然灾害的矛盾两个方面;进入工业化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上升,呈现多元化格局,表现为人、资源、环境、灾害等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使人们的活动顺应自然生物环境的发展规律,充分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则要对已遭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根本改变人地关系发展的自发状态,建立人们自觉控制的人地关系,在我国广大国土上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协调。
一、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一)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吃)人们的生存离不开粮食,世界范围内仍普遍存在着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矛盾。
所以,从较大范围看,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实现人口与粮食之间的协调。
这在人口众多、耕地狭小的中国,粮食生产尤应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课题。
(二)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住)作为聚落的城市和村镇是人口集中的地域,生产、生活和居住场所是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三者交互影响的产物,故亦是人地协调的重点:它包括城乡建设与居住环境关系的协调;聚落扩展与占用耕地之间的协调;大、中、小城市和集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
(三)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资源)这是因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经营,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资源的枯竭或衰退,带来环境的恶化,造成恶性循环,这已使我国一些地区产生了许多再也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淡水危机、一些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所以,制止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也是我国协调人地关系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加强对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环境)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自然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人们在这类地区生存发展越来越艰难,往往迫使人们又去进一步破坏自然,从而造成环境变坏与人们活动之间的恶性循环。
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即是。
对这类地区进行重点的调查研究,提出正确的科学的治理方案,采取必要的经济和政策措施,把那里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整治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协调人地关系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五)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亦是涉及人地美系的重要问题。
要协调好这方面的人地关系,应着重解决好:①区城经济发展平衡度的协调②协调好区际关系,推进区城间横向经济联合。
(六)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从地域角度协调人地关系)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所要追求与实现的是,在全国或各个地区范围内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故是协调人地关系的综合课题。
其实质,即是要从地域的角度,协调大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二者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系统。
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综合地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故亦应成为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和课题。
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一)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目标1.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环境)就是要停止一切有损于生态过程向有利方向发展的事情,努力地恢复和改善那些日趋恶化的环境,主动地去调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建立一个新的、结构更合理的、生产能力更强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和谐、永续利用的目的。
2.资源的最大保护(资源)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的某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另有一些则是用得尽的。
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有正确的生态学预见和经营管理,以利于资源的保持和更新。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要求在对其开发利用中必须力求予以最大限度的保护。
3.稳定人口(人口)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但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将加重自然界的负荷;而且,在人口数不变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同样会加重自然界的负荷。
因此,应在科技进步条件下,科学地确定最佳适度人口。
最佳适度人口的实现,实际就意味着人地关系的和谐、协调。
4.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效益)人地协调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取得最优效益就是此种协调统一的最终目标。
上述生态过程破坏最小、资源的最大保护和稳定人口等三方面目标,最终都应服从最优效益这一目标。
(二)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途径1.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2.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
(环境)3.珍借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
(资源)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
(资源)5.要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资源)6.进广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资源)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