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蓄洪区建设实施方案

行蓄洪区建设实施方案

第四章主要工程建设任务第一节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安徽省淮河流域现有行洪区16处: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蓄洪区4处:淮河干流上的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滞洪区1处:奎濉河上的老汪湖。

本次主要安排的是《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确定的有关行洪区调整,同时开展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

其他蓄滞洪区建设按照《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有关要求实施。

淮河干流行洪区是淮河干流泄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沿淮群众赖以生存的地方。

由于行蓄洪区启用频繁、建设滞后,区内群众安全居住尚未得到保证,行蓄洪水与群众生产生活之间存在极大矛盾,行蓄洪区难以及时有效运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常运用有大量人口居住的行蓄洪区越来越难以实现,为尽快改变人与水不和谐的状况,进行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拟安排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是,正阳关以上:将南润段、邱家湖改为蓄洪区。

正阳关至涡河口:将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废弃还给河道,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寿西湖、董峰湖、汤渔湖、荆山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

涡河口以下:将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潘村洼改为防洪保护区,花园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

规划完成后,淮干16处行洪区调整为6处行洪区,2处蓄洪区,6处改为防洪保护区,2处还给河道。

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估算工程投资141.0亿元,主要调整和建设方案如下:1、南润段行洪区调整工程南润段改为蓄洪区,主要工程措施为:加高加固南润段堤防;南照集~汪集河道疏浚,修建撤退道路。

2、濛河分洪道拓浚工程濛河分洪道是1950年淮河大水后,在濛河洼地北侧,上自官沙湖口下至南照集,沿岗边开辟的一条分洪道,宽1.5~2.0km,用以分泄淮河洪水。

现状该段淮河干流和濛河分洪道过流能力共计7000m3/s,达不到规划确定的设计流量7400m3/s的要求,势必增加濛洼蓄洪区运用机会,因此,需对蒙河分洪道按规划设计流量进行拓浚,拓浚长度45.6km。

3、寿西湖行洪区调整工程寿西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

主要工程措施有:河道疏浚;建进水闸、退水闸,设计流量均为2000m3/s。

修建涧沟、菱角、城西等三座保庄圩;建撤退道路。

4、董峰湖行洪区调整工程董峰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

主要工程措施有:河道疏浚;退建、加固行洪区堤防;建进水闸、退水闸,设计流量均为2500m3/s。

5、上、下六坊堤行洪区调整工程废弃上、下六坊堤行洪区,铲除行洪堤(包括灯草窝堤防),恢复为河滩地。

6、汤渔湖行洪区调整工程汤渔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

主要工程措施有:退建、加固行洪区堤防;废弃程湾小圩;建进水闸、退水闸,设计流量均为2000m3/s;疏浚汤渔湖进口至荆山湖进水闸段河道;新建高皇保庄圩;新建改建撤退道路。

7、方邱湖、临北段行洪区调整工程方邱湖和临北段改为防洪保护区。

主要工程措施:疏浚河道;方邱湖段局部退建堤防;退建、加固临北段行洪区堤防;建设涡河口至洪山头段河道河工模型。

8、花园湖行洪区调整工程花园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

主要工程措施:退建、加固行洪区堤防;建进、退水闸,设计流量均为3500m3/s。

疏浚临北段出口至香庙段河道。

新建枣巷保庄圩。

9、香浮段行洪区调整工程香浮段改为防洪保护区。

主要工程措施:退建、加固行洪区堤防,疏浚香庙至浮山段河道。

10、潘村洼行洪区调整工程结合开辟冯铁营引河将潘村洼改为防洪保护区。

主要工程措施:加固行洪区堤防;疏浚浮山~冯铁营引河进口段河道;开辟冯铁营引河,设计泄洪流量5000m3/s。

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涉及面广,问题较为复杂,其具体调整方案和规模等问题在各单项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做进一步论证。

除上述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外,其他蓄滞洪区建设,按照《全国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规划》等有关要求安排实施。

第二节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既是洪水滞蓄的场所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基地。

为了保障行蓄洪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缓和行蓄洪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保证及时有效地运用行蓄洪区,在行蓄洪区进行安全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991年淮河大水后,按照淮委编制的《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水利部以水规计[1994]302号文对该规划进行了批复,截止2002年底,共计批复投资2.7亿元。

为加快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步伐,淮河水利委员会于2003年至2007年编制完成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报告》,水利部于2008年8月以水规计〔2008〕557号文《关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批准实施。

该实施方案是边编制边实施,截止2008年底,共批复投资7.15亿元。

安徽省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经多年建设,现有设施使行蓄洪区内群众撤退转移、就地避洪有所改善。

但与区内群众避洪保安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现有的安全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已建的撤退道路工程覆盖面偏低,很多村庄离撤退道路较远,缺少连接路。

现有的干道数量也较少,设计标准偏低,毁坏严重。

为了及时有效的运用行蓄洪区,继续安排安全建设工程,以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依据2009年国务院国函〔2009〕134号文,对《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报告。

该规划报告中涉及到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内容有:撤退道路816km,另在蒙洼、城西湖、瓦埠湖、寿西湖、汤渔湖、花园湖等5个行蓄洪区,安排新建安全区面积110.18km2。

根据项目安排,新建安全区结合行洪区调整和移民迁建工程实施。

近期安排撤退道路362.1km,其中,改建184.5km,新建177.6km;兴建撤退桥涵365座,桥梁68座,过路涵297座;建设沣河大桥1座。

涉及范围主要为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老汪湖等15个行蓄洪区。

工程总投资4.99亿元。

第三节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对淮河行(蓄)洪水,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淮河大洪水后,在总结和借鉴长江流域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安排实施居民迁建72182户、252800人,新建保庄圩15个,保护29622户、111524人;2007年淮河大水后,又安排实施居民迁建8386户、28753人。

累计解决11.02户、39.31万人的安居问题。

由于该工程的实施,群众由以往的安全转移变为安全居住,使行蓄洪的决策难度大为减小,淹没损失和救灾难度及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也为行蓄洪区及时有效启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安徽省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内总人口131.16万人,其中不安全人口74.17万人。

不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影响正常的行洪蓄洪,乃至整个流域的防洪安全。

为解决人、水、地三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水和谐,在总结和借鉴2003年以来居民迁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逐步将区内不安全居住人口以及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的人口迁至安全地区,为淮河干流行洪通畅、行蓄洪区安全及时有效地运用和方便群众生活,减少灾害损失创造条件。

一、居民迁建规划1)迁建范围和人口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的范围主要包括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内居住的不安全人口,其中滩区是指居住在设计洪水位以下的不安全人口,行蓄洪区指居住在行蓄洪区设计水位以下和不安全庄台上的人口以及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的人口。

(1)行蓄洪区。

目前我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内低洼地有人居住的共11处,包括3处蓄洪区(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和8处行洪区(寿西湖、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花园湖、潘村洼),不安全人口共67.06万人。

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和潘村洼4处行洪区规划改为防洪保护区,寿西湖、汤渔湖、花园湖3处行洪区仍维持行洪区,其中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3处行洪区不安全人口拟在调整与建设工程中全部解决,共解决不安全人口26.48万人。

因此,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寿西湖、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8处行蓄洪区合计不安全人口40.58万人由居民迁建解决。

另按庄台安置面积50m2/人计算,蒙洼、城西湖、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董峰湖等6处行蓄洪区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人口为8.50万人。

行蓄洪区内共有49.08万安置人口由居民迁建解决,其中近期安排实施32.23万人,由于近期迁建任务较重,对瓦埠湖和城西湖蓄洪区周边等其余16.85万人原则上安排在远期实施。

(2)滩区。

淮干滩区包括霍邱县临新淮干滩地、颍上县颍上闸下滩地、寿县淮干靠山圩、凤台县刘集乡淮干滩地、李冲乡淮干滩地、潘集区高皇镇程小湾圩、蚌埠市沫河口滩地、凤阳县临东圩及小岗坝、明光市泊岗乡淮干滩地等9处,除潘集区高皇镇程小湾圩0.30万人纳入汤渔湖行洪区调整工程移民,其余8处滩区不安全人口合计6.81万人由居民迁建解决。

2)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式搬迁(要根据群众意愿,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实行搬迁)和渐进式搬迁(根据群众意愿,如不能实行整村搬迁,对一个村可实行分年分批搬迁)两种方式。

对集中式搬迁和渐进式搬迁(建新房拆旧房)采取相同的鼓励政策。

居民安置可采用后靠安置、迁入保庄圩、迁到区外集中安置区、投亲靠友或到城镇购买商品房等多种方式。

3)安置区规划在居民迁建前,要统筹做好安置区规划。

安置区的选址原则上要将居民迁出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或迁入保庄圩,保障安置区的防洪安全。

居民迁建安置点防洪标准不低于相应区域的防洪标准,修建保庄圩的圩堤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保庄圩内排涝标准10年一遇;各安置点防洪标准在前期工作阶段根据上述要求和有关规范进一步确定。

迁建所需用地按安徽省有关规定执行。

安置区要相对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与农业和村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利规划等协调,合理确定安置区的规模和布局,并为今后居民迁入及发展留有空间。

要按照乡村规划要求,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安置区居民建房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采用居民自建为主等方式建设,地方政府要积极做好服务,免费提供多种户型设计供居民建房选用;开展农房建设安全知识宣传,加强集中搬迁建房点的工程质量监管,提高居民建房的质量和水平。

二实施安排1)实施安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淮河干流8处行蓄洪区及8处滩区的居民迁建,安置人口分别为32.2万人和6.8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