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课程标准

生物学课程标准

一.模块1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

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性,细胞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

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内容要求】
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1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1.1.1说出细胞主要由C、H、O、N、P、S等元素构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2指中水一然
[附录]
附录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案例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的制订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 能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观点,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功能和营养结构关系的讨论, 以及运用反馈调节原理, 能初步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

3·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结构以及数量关系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模型,并制作简易生态瓶。

4,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和维持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案例1评析
养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学习的宏观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实际上课具体内容,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习惯了以三维目标来描述教学要求和意图,教师在对应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时或许会感到困惑。

本案例旨在示范如何依据核心素养来制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的。

目标1着重体现了“生命观念”的要素;目标2着重反映了“科学思维”的要素;目标3和4分别着重指向"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这四个目标之间相互也有交叉,每个目标中可能还含有对其他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几个要素的协调发展是学生品格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落脚点。

案例2 筛选分离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出分离目标菌的思路。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出分离目标菌的方案。

3.能依据方案运用无菌操作技术和分离、培养方法初步分离出目标菌。

二.教学思路
提出课题
讨论思路
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 展示交流
三.教学过程
案例2评析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自主讨论、设计、完成探究实验的案例。

巩固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练习相关的实验技术、学习新的实验方法、提高动手能力是这一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关注这些要点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和课后评价的重点。

在本案例中,授课教师不仅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还将实验活动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值得提倡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生命观念(核心素养1)的渗透;在提出问题、构想实验方案及问题解决等环节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核心素养2)和科学探究能力核心素养3)的发展。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还可以思考怎样应用相关的技术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素养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