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要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_调研报告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
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
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
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
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
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其主要途径是:1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
3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
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4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
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
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
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
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一)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
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
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 元。
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
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
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
增长29.57%,增速较快。
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
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
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
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
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 6万羽、32.2万只。
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
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
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
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
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
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
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
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
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二、存在问题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
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