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 世纪60-70 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价值标准,揭示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

女性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对正确、全面地认识人类心理,探索心灵的奥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生成背景研究现状本土化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生成背景1.1社会文化背景1.1.1女权运动:孕育的摇篮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性主义心理学。

如果把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起作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前身,那么女性主义心理学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但把女性主义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正规的科学来研究,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了。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在1970 年才真正得到国际心理学界承认,其主要标志是:1969 年美国女性心理学者成立了女性联合会,1973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第35 分会——女性心理学分会,以及1977 年《女性心理学季刊》杂志出版。

女性主义心理学受女权主义运动启发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渊源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运动是一场旨在消除社会性别基础上的压迫的社会运动,它要求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改善女性地位。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浪潮”是指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妇女运动。

这一时期的妇女把男女生来是平等的当做自己的口号,从要求改善她们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出发,逐渐过渡到为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斗争。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浪潮”是指20 世纪60-70 年代的妇女运动。

第二浪潮的基调是要消除性别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

第二浪潮提出“个人即政治”的口号,不仅力图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认识妇女的处境,也看到妇女作为被压迫群体所伴随的心理压迫,并且懂得从社会中而不是男性生来的心理差异中寻求被压迫的根源。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进程,在后现代运动的影响下,女权主义运动进入“第三浪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既不愿意通过寻找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特质而使得男性和女性达到平等的地位,也不想确立女性的独特之处,弘扬女性对男性的高贵之处,它要解构和消解性别差异,从中发现社会怎样建构了男性和女性范畴,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建构了男女不同的形象,最终达到解放妇女的根本目的。

1.1.2“父权制”:革命的镖靶西方主流心理学根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

男性中心主义是父权制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主流心理学推崇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追求客观性与价值中立,忽视主观性和个人经验的价值,忽视和歪曲女性经验等,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主义偏见。

女性主义心理学正是对父权制文化影响下的主流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反叛和纠正。

1.1.3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女性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学者甚至将女性主义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理智运动。

它要向所有相互对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派所共同遵循的某种元科学纲领挑战;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经验,其本质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由无限多的生成意义的文化载体所构成的;它是一种批判性的解构战略。

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理解,而在于批判和摧毁。

1.2哲学与科学批判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与科学批判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女性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尤其是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批判武器与丰富的理论滋养。

1.3心理学背景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奥康奈尔和罗素指出:“心理学的历史是由男性心理学家所建立的,并为男性心理学家服务的。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与科学心理学自身的危机与困境以及科学心理学对女性的忽视、歪曲及病态化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早期的女性心理学研究(包括少数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也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1.1实证主义取向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经验论”(feminist empiricism) 。

它忠实于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但对主流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价值中立与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她们认为, 主流心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与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其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者未能严格遵循公认的科学方法论程序, 使由于迷信、无知、传统和偏见带来的敌意态度和虚假信念渗入科学研究的进程。

因此, 她们尊重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传统, 并试图通过更严格地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 超越实证主义传统的文化植根性, 消除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使之成为真正客观无偏见的心理学。

2.1.2现象学取向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认识论”(feminist standpoint epistemologies) , 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激进派。

她们不满于实证主义倾向的保守性, 认为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是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而为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负责的, 应该是心理学自身的概念框架和规范准则。

因此, 必须推翻心理学研究传统中的主流男性话语, 建立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科学的男性化, 建构女性主义的“后续科学”(successor science) 。

2.1.3后现代取向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女性主义( postmodern feminism) 。

她们拒绝寻求普遍的女性立场, 认为个人身份受个体差异和立场的影响, 如民族、种族、性倾向、阶级等; 而且知识从来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

现实植根于社会关系与历史情境, 并被社会地建构, 研究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意义的建构以及权威者如何控制这些意义上。

她们认为, 科学批判只是提供一种改造现实的可能性, 并不追求新的科学模式的建构。

因为, 重建意味着重新落入男性中心主义圈套, 树立新的权威和普遍话语。

因此, 她们主张采用解构的方法, 重新解读主流心理学中的有关女性的所谓“科学的”知识, 从中发现所隐含的男性偏见。

2.2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2.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第二次女性主义的思潮,心理学中的女性经验主义观点产生了。

20世纪80年代,由于女性立场论认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性别中立、平等基础上的”心理学发展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心理学发生了后现代转向。

2.2.2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2.2.2.1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从来就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心理学。

19世纪末,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即从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转移到对人类行为的控制。

由于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偏见以牺牲对女性经验的情境理解为代价,强调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而影响了女性心理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心理学主要受到两种因索的影响:一方面,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心理学重视性别差异的研究,认为女性与男性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这些性别差异是生物决定的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

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为男性在父权制文化中的支配地位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屈从地位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受种族偏见对心理学的强有力影响,心理学将欧洲白种男性作为人类的典范,女性与有色人种是对这种标准的偏离。

由于性别差异被看作是生物决定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因而20世纪初心理学中对于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性别与种族差异,而不是社会性别与文化的差异。

因此,佩普劳等人指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性别偏见与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性别偏见不仅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心理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而且影响研究方法的使用、心理学在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职业心理学的结构。

”2.2.2.2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充分体现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无女性的心理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与女性经验无关紧要,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从男性经验出发界定心理学概念。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把女性安放到他的男性模式中去,把女性的生理解剖和心理发展历程与男性比较,把女性捏来捏去直至正好适应他提出的男性模式;(3)女性心理学家是边缘化的群体,学科地位低下,学术成就很少能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同。

20世纪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促使心理学史学家开始重视心理学界女性前辈的贡献。

谢利夫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学中的父权制,在这个父权体系中,实验主义者占据了最高的地位,接着是测量学家,最底层包括发展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学家。

最高层多半由男性占据,最底层包括更多的女性。

女性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的这种学科地位的循环,使女性被迫进入应用心理学领域而不是学术心理学领域,同时也使应用心理学领域处于较低的地位。

2.2.2.3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脱离社会历史情境的厌女主义的(misogynist)心理学。

主流心理学宣称心理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认为只有价值中立的研究才能产生无偏见的知识。

因此,他们把个体看作是脱离社会情境的抽象的存在,关注个体普遍的、一般的心理过程,隔断了个体行为与社会地位、社会性别、历史、信仰等文化价值因素的关系,抵制对文化价值因素的考虑。

因此,主流心理学所倡导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实质上是厌女主义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的体现,旨在为父权制文化的统治提供“科学的”解释。

心理学中大量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业已证明:“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即便怀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如此。

技术上的保证并不能完全排除价值观的影响,在测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中科学的严格性并不能排除理论上的偏见和对研究问题的选择。

因此,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揭示现实,相反却阻碍和限制了我们对女性经验的理解。

”2.2.3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指导意义2.2.3.1使女性和女性经验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范畴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中以男性为主体的研究者对女性的忽略、排斥和歧视,是心理学中男性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加入社会性别因素,纳入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将女性经验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消除性别偏见,更全面、更真实地揭示心理世界的全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