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 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 定和操作规程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生物安全柜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4.1.1 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


4.1.2 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

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1.4 危害等级IV(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 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临床实验室的生物污染可由不同种属的致病因子造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生物安全柜的消毒程序

4.2.1 每日工作前以及完成工作以后,至少让生物安全柜工作5min,将污染的空
气排出生物安全柜。

4.2.2 每次使用前后,紫外线照射30min,使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进行消毒。 4.2.3 每日工作后,紫外线照射30min,使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

个人防护用品

实验室防护服 手套


呼吸防护



面部及身体保护
紧急防护装置(洗眼装置、紧急喷淋装置)

生物安全柜 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s,BSCs
生物安全柜分三级

Ⅰ级:设计简单,目前仍广泛使用 保护操作者和环境,不保护操作对象

Ⅱ级:保护操作者和操作对象 操作危险度2 级和3 级微生物 穿正压防护服可处理危险度4 级微生物

生物安全
1 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及种类 临床实验室的生物污染可由不同种属的致病因子造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
生虫等。
1.1对空气的污染 1.1.1 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 0.001μm-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 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1.1.2 当气溶胶不能被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便成为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的重要原因。 1.1.3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
和地面1次。所有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混用。

4.2 半污染区 4.2.1空气、桌、椅、门、窗、地面消毒同污染区。 4.2.2工作衣每周换洗1次;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传染菌样品检验后, 应随时更换,并用含有效氯2000mg/L 的消毒剂浸泡1小时或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结核病 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佩戴口罩不得超过4h。
法律法规 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S-2017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1.1 危害等级I(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以及寄生虫等。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 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a)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 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 物; b)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 传播的微生物;
a) 使用涡旋震荡器; b) 用力拍干反应板 c) 超声波处理 d) 试管开盖 e) 开启冰箱和离心机 f) 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 g) 另外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气溶胶 h) 有人认为振荡试管也会发生气溶胶

1.2 对水的污染 1.2 对水的污染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者直接用于灌溉,可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 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按照实 验室是否具备机械通风系统,将 BSL-2 实验室分为普通型 BSL-2 实验室、加 强型 BSL-2 实验室。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 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 物。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 重疾病的微生物,


4.1.8 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栅,因为这将干扰
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

4.1.9 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应按照要求对生物安全柜消毒。 4.1.10 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5min。 4.1.11 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 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的报告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 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 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 (最迟不得超过2 小时),发现其余乙类、丙类传染病及其它按规定需上报的传染病应在24小时 内报至感染管理科。同时及时与开单医师或所在科室联系并做好相关记录。
内外侧进行消毒。

4.2.4 生物安全柜内使用的物品在移出生物安全柜前用75%酒精清除表面污染
实验室消毒措施

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可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休息室、会 议室、资料室;半污染区为更衣室;污染区包括样品接收区、样品处理区、样品存放区 和样品检测区。

4.1 每周应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地面消毒浓度应加倍)消毒桌、椅、门、窗

1.4 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和溅出后处理不当、实验室内经常性清扫和擦洗工作以及穿

用污染的工作服和鞋等可造成实验室物体表面的污染,包括对墙壁、地面、台
面、仪器和其他物体表面的污染。人的皮肤、黏膜和鞋底是常造成实验室内地 面及其他物体表面污染的原因。
Aerosol generating





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 标准的规定,将实
验室分为一级(Biosafety Level 1,BSL-1)、二级(BSL-2)、三级(BSL3)、四级(BSL-4)。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 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4.1.3 安全柜内应尽量少放置器材或样品,不能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

循环。

4.1.4 安全柜内不能使用酒精灯,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干扰气流并可能损坏 过滤器。允许使用微型电加热器。

4.1.5 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4.1.6 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 4.1.7 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
临床实验室

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 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适用于二级(涵盖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病原体检验,不适用三级生物 安全防护水平的病原体检验。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

保证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避免实验室人员、 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临床 实验室保证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4.3 污染区 4.3.1 空气消毒通常紫外灯照射消毒,照射时间一般均应大于30min。


4.3.2 门窗、桌面、贵重仪器表面等物体表面消毒通常用500mg/L有效氯擦拭
一次。地面用有效氯 2000mg/L 的消毒剂消毒1次。若被明显污染,如具传染 性的样品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皿打破、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用有效氯2000mg/L 的消毒剂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 持30分钟以上,再擦,抹布和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传染性危害

我国法定的传染性疾病有三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 吸虫病、疟疾;
c)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 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 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d)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 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注1: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与防护
BIOHAZARD
生物危害标识
严重生物安全事故案例

2003年9月新加坡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病毒 2003年9月台湾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病毒


2004年4月我国国家CDC的SARS实验室研究生感染SARS病毒并传染给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