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练习题
一、我会填。

1.求热水瓶能装多少升水是求热水瓶的(),求热水瓶所占空间的大小是求热水瓶的()。

2.一个长方体木料长2米,在1米处截断,横截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酒瓶的容积是0.5()
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
一本书的体积约是2()
一袋牛奶有220()
4. 5立方米=()立方分米
3.6升=()立方分米
38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75毫升=()升
5.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得长是8分米、宽是3.5分米、高1米,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升。

6.把一个石块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的体积。

7.把一个长方体的橡皮泥捏成一个正方体,体积()。

8.至少用()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二、我会算
1.一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8厘米,高12厘米。

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高6厘米,将它截成若干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能截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在一个长是8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内注入150升水,水面高多少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没有盖子)长8分米,宽46米,高5分米。

(1)制作这个鱼缸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这个鱼缸最多能装水多少升?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
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