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2、湖水的排泄
湖水通过蒸发、流泄和向地下渗透三种方式而排泄。 干旱气候区多数湖泊无出口,湖水主要以蒸发方式排 泄。潮湿气候区多数湖泊有出口,湖水主要以流泄方式排 泄。有出口的湖泊称为泻水湖或外流湖,无出口的湖泊称 为不泻水湖或内流湖。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大于或等于湖水 的排泄量,湖泊能长期存在;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少于排泄 量,湖泊便逐渐干涸或成为季节性间歇湖。
得尔布干成矿带北段森林沼泽
加拿大最肥沃的草原
(2)沼泽的类型
低位沼泽 据沼泽发育过程和阶段 中位沼泽 高位沼泽 湖滨洼地沼泽 阶地沼泽 据沼泽所处地貌部位 闭流宽谷沼泽 ……
沼泽的类型
睡菜—苔草沼泽 按沼泽内的植被类型 苔藓沼泽 ……
青海湖
青海湖一角
青海湖湿地与鸟类
青海湖全貌
3、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类
可分为外流湖与内陆湖。外流湖是湖水能通过出流河汇人大海 者。例如,太湖、洪泽湖等;内陆湖则与海隔绝,湖水不能外流入 海。例如,新疆的乌仑古湖、罗布泊(现已干涸)、青海湖等
太湖
受河、海水位影响的太湖
内陆湖—干涸的罗布泊
干涸的罗布泊
堰塞湖-四川易贡湖
堰塞湖-四川易贡湖
堰塞湖-九寨沟海子
堰塞湖-五大连池
黑龙江五大连池
堰塞湖-人工堰塞湖(水库)
三峡大坝
刘家峡水库
(4)河成湖
由于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使原河道变成了湖盆。其 外形特点多是弯月形或牛轭形,故又称牛轭湖,水深一般较浅。例 如,我国江汉平原上的一些湖泊。
长 江 荆 江 段 之 牛 轭 湖
1、湖水的来源
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是 冰川融水和残留海水。 湖水的来源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位于 高处的湖泊,如山顶火山口湖,主要靠大气降水;位于低 洼处的湖泊,其水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地下水;温湿气候 区的湖泊,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与大气降水;干旱、冷湿 气候区湖泊的湖水来源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
二、沼泽概述
(一)什么是沼泽?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 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碳堆积的地区。 我国沼泽分布很广,面积较大且分 布较集中的地区有东北三江平原、西北 的柴达木盆地、四川松潘草地及藏北芜 塘内陆河区。
川西诺尔盖大沼泽
长江源区正源沱沱河沼泽
洱海北段沼泽化
(二)沼泽的形成与类型
(1)沼泽的形成
4)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
泉水涌出的地方因地面终年潮湿而成沼泽。
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现象
5)积水地的沼泽化
地下水位极浅的地段、 排水不良的广阔平地以及局 部低洼的地方,大气降水难 以排除,因而地面长期积水 形成沼泽。
积水地(冷曲源头)的沼泽
积水地的沼泽
6)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森林地带地面有大量枯枝落叶,地面水难以下渗,且蒸发不 畅,造成地表潮湿;尤其是在低温潮湿的森林地区,地下常有终 年不化的冻土层,造成地表潮湿,促使地表转变成沼泽。这一情 况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常见。 在草原地区,草原植物繁殖快,形成厚实的覆盖层,氧和水 难以进入土壤,土壤中出现大量腐植酸并生长大量喜湿植物,如 苔藓、莎草、芦苇等,它们吸蓄水分,增加湿度,形成沼泽。
一、湖泊概述
(一)湖泊的定义、作用及成因 1、湖泊的定义
湖泊:是指终年积水,又不直接 与海洋相连的天然洼地。它是湖盆和 湖水的总称。地球上湖泊的总面积有 270万km2,占全部大陆面积1.8%。 世界上湖泊最集中的地区有芬兰(号 称“千湖之国”)、瑞典,以及加拿 大和美国北部。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 上最深的湖是贝加尔湖;世界上海拔 最高的湖是青海湖;世界上储水量最 大的淡水湖是贝加尔湖;世界上面积 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 。 长白山天池
唐古拉山纳木错湖
2、湖泊的作用
① 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的作用(湖泊效应)。 ② 湖泊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 重要水源,人们可利用湖水发展灌溉、发电、城市工矿的供水、 水上运输、养殖业、旅游业,有的还能提供大量化工原料(如盐、 除芒硝、石膏等以及多种稀有元素)。 高 原 明 珠 ︱ 滇 池
湖泊的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按湖盆成因分类
(1)构造湖
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而沿断裂(断裂、断层、地堑等)产生一 些凹陷形成湖盆。其特点是:湖岸平直、狭长、陡峻、深度大。例 如,贝加尔湖、滇池、抚仙湖。还有一些是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区域 地壳下沉而形成湖盆,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
构造作用形成的湖盆
构造湖—贝加尔湖
3、湖泊的成因
所有湖泊都有其形成、发展与消亡的过程。湖泊是 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内力作用 为主形成的湖泊主要有构造湖、火口湖和阻塞湖等;以 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泊主要有河成湖、风成湖、冰成 湖、海成湖等。 一般内力作用形成的湖泊规模较大,而外力作用形 成的湖泊规模较小。
(二)湖泊的类型
3、湖水的化学成分
湖水中的大部分元素呈离子、胶体质点或气体状态存在。主要 离子为HCO3-、SO2-、CI-、Mg2+、Na+、K+ 。此外,生物所需的养分 及Fe的化合物也很重要,它们的含量虽少但对湖中生物的繁殖具有 重要意义。溶于湖水中的气体主要为O2及CO2,某些湖中还含有H2S 等气体,某一些由地下水补给的或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中可富集一定 数量元素。当湖水离子浓度接近饱和时,由于蒸发或其它原因,可 发生盐类沉淀,最常见的是以碳酸钠为主的碳酸盐,以硫酸钠为主 的硫酸盐及以氯化钠和氯化镁为主的氯化物。此外,湖水中还含有 有机质。湖水的化学成分与湖盆的岩性、流入水的成分、所在地区 的气候及土壤性质等密切相关。潮湿地区的泻水湖常为淡水湖,其 含盐量<0.03‰。干旱地区大多数为不泄水湖,由于蒸发量大而成 微咸湖或咸水湖,甚至成为盐湖。我国西北盐湖很多,仅青海省就 有一百多个,其中察尔汗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3、按湖水矿化度分类
按湖水矿化度的大小,可分淡水 湖,矿化度小于lg/L;微咸湖,矿化 度在l-24g/L;咸水湖,矿化度在2435g/L;盐水湖,矿化度大于35g/L。 外流湖大多为淡水湖,内陆湖则多为 咸水湖、盐水湖。 部分学者将湖 水含盐度<0.3‰的 湖泊称为淡水湖、 湖水含盐度介于 0.3‰-24.7‰的湖 泊称为半咸湖、湖 水含盐度> 24.7‰ 的为咸水湖,含盐 度达到饱和结晶的 称为盐湖。
4、湖水的运动特征
湖水和海水一样也处于经常运动之中。然而湖泊比海洋范围小, 水浅,所以湖水的运动比海水弱。 1、湖浪 湖浪运动与海浪相似,但因湖面小,陆地上风力比 海洋风力弱,所以湖浪较海浪小。 2、湖流 是湖水的定向运动。主要由风的吹动或进湖、出湖 的流水所引起。湖流常出现在河口处。 湖水上下层的水温和密度可以不同,也可以产生湖水上升和下 沉的对流运动。湖泊中也有潮汐现象,不过它们的规模较之海洋中 要微弱得多。湖泊中存在的浊流对于某些湖泊中的沉积作用有重要 的影响,也可以形成浊积岩。
湖泊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按湖盆成因分类—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河成湖、 溶蚀湖、冰成湖、风成湖、海成湖; 按湖水补排情况分类—吞吐湖、闭口湖; 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类—内陆湖、外流湖; 按湖水矿化度分类—淡水湖、咸水湖; 按湖水存在的时间分类—间歇湖、常年湖; 按湖水营养物质分类—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 按湖泊水温状况分类—热带湖、温带湖、极地湖;
贝加尔湖 最深(1741m)
构造湖-滇池
阳 宗 海
滇 池
抚 仙 湖 星 云 湖
构造湖—洱海
构造湖—青海湖
构造湖—岱海
岱海
构造湖—巢湖
郯庐断裂带中的巢湖
构造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中生代盆地中的洞庭湖和鄱阳湖
构造湖—洞庭湖
洞庭湖
构造湖—鄱阳湖
洪水期 鄱阳湖
枯水期 鄱阳湖
构造湖—太湖
太湖
(2)火山口湖
火口湖: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水的湖盆。其特点是 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如长白山上的天池、雷州半岛的 湖光湖。
长白山上的天池
火山口湖—新疆天池
火山口湖—俄勒冈
火山口湖—新西兰
火山口湖(新西兰)1982年形成,86年再次火山喷发而消失
(3)堰塞湖
堰塞湖:有熔岩堰塞湖与山崩堰塞湖之分。熔岩堰塞湖为火山 爆发熔岩流阻塞河道形成,如镜泊湖、五大连池等;山崩堰塞湖为 山崩引起河道阻塞所致,这种湖泊往往维持时间不长,又被水冲而 恢复原河道。如岷江上的大小海子(1932年地震山崩形成的)。此 外,水库是一种人工堰塞湖,它由人工在河道上建坝蓄水而成。
地质学基础
第六章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湖泊和沼泽是大陆上相对静止的水体。其地质作用以沉积作用 为主。常形成如铁、锰、铝、煤、石油和盐类等重要沉积矿产。湖 泊和沼泽的沉积明显地受气候、地形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并 且湖泊具有调节河流流量和湖区附近气温的作用。因此,对湖泊和 沼泽地质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寻找矿产资源、现代湖泊和沼泽的利 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助于分析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 古气候、地壳运动特征提供重要证据。
1)湖泊的沼泽化
大多数湖泊可以因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而逐渐淤积成 为沼泽。机械沉积作用首先在入湖口处形成三角洲,并渐向湖心扩 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湖水变浅,湖泊缩小,直至变为沼泽。 潮湿气候区湖泊中的植物带往往呈同心圆状分布:湖滨生长陆 生植物,湖岸浅水区生长浅水植物,湖水较深处生长较深水植物, 湖心生长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后的遗骸都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 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 为沼泽。
沼泽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在温湿和冷湿气候、平坦和低洼的 地形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些地段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 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组成物质粘性大、不易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