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社会保障作业
一组成员:丁晓晓、赵梦、于婷婷、孟文蕾、姚静雯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其和城市社保体系的对比纵观改革开放30 年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成就令人鼓舞,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领域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其特点更多体现在不足方面:
1、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实质上依然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的模式,保障功能脆弱,农村家庭陷于贫困境地的可能性加大。

家庭保障作为一种古老的保障模式,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只占极小的比重。

传统上作为家庭保障物质基础的土地,仍然是现阶段农村家庭保障的重要物质和资金来源。

如前所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各方面不断的侵蚀,人多地少,收入还会受到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而难以保持稳定,加上家庭小型化、老龄化以及空巢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陷于贫困境地的可能性在加大,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变得十分脆弱。

而且,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的保障标准都非常低,例如,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障实际上根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新农合也难以帮助农民抵御遭遇大病或慢性病风险,因病返贫、因孩子上学返贫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2、管理分散,效率低下。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都以单项推进,缺乏一个牵头抓总的部门来整合资源,实现统一部署,科学规划,有效推行。

与城镇社保相比,它存在保障政策难以衔接,保障项目缺乏联系,保障工作不够协调,整体效果难以发挥等弱点,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参保热情。

同时,重复救助、漏救助、没救助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保的公平性,加之申请救助的手续比较繁琐,影响了农村社保的效率。

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律依据。

由于立法滞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地方立法分散,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许多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

大部分地方没有将农村社保工作列入政府规划之中,地方财政资金安排农村社保预算时缺乏依据,其权威性、制度刚性和惩处力度差,有令不行、违规犯禁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拒不落实应由财政承担的农村社保资金的不作为现象十分突出。

由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规程,所以临时性和随意性大,保障程度低,一旦发生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往往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和判决。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农村和城市在社保方面差异较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之初走的就是一条城乡分割的道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并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之初就以城市为主,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拨付给城市。

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建设已相当完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不但享有稳定的制度保障,而且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民。

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远远落后,养老保险还没有全面开展,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也仅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

从社会保障支出的量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更大。

统计表明,1991-2005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 的比重平均为15%,而农村只有0.18%,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之多。

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扭曲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人们仅仅因为出身的城乡差异,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便有天壤之别。

这种制度安排不但没有维护社会公平,反而加剧了城乡差距,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十分不符。

2.尚未建立面向农民工等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农民工并没有被城市所接受,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亦被边缘化。

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这种保障便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排除在外。

事实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从事着许多高风险、低收益的工作,辛勤的工作却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对他们是极大的不公。

而且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往往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工伤风险、医疗风险等,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
也更弱,更需要社会保障的扶助。

这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收入调节力度较弱,再分配功能扭曲。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不公,以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在实践中,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力度弱化,收入再分配功能扭曲,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以2001年为例,该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0,而含社会保障收入之后,上升为3.44,社会保障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了18%。

这说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器”作用,反而还拉大了这一趋势。

即使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来看,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主要局限于政府机关、国有单位等,而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则被边缘化,甚至游离于其外。

社会保障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结果通常是,效益越好的企业或单位,职工收入越高,社会保障反而越全面,与社会保障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现在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些垄断部门的职工,其工资本身就明显偏高,再加上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与其他部门的职工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名民工保险的接续问题案例
现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是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难的技术障碍
农民工流动性强,频繁辗转全国各地打工,大部分都有复杂的工作经历,也分别在不同城市上过养老保险,那么在现实中,各地方社保部门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与接续是如何操作的呢?
以深圳市为例,假设农民工甲在江苏打工后来到深圳,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变换工作至上海或其他广东省外的城市,而他在工作过的城市都有缴费经历,此时甲若想继续维持养老保险关系,他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以后接着在深圳累计缴费满15年;二是其他城市比如上海的社保局同意接收;三是转回甲的户籍所在地。

表面上看解决办法好象很多,但这几条路真的可行吗?
农民工甲的养老保险关系涉及从江苏转移至深圳,再由深圳转移至上海。

首先,根据前述的规定,农民工甲发现要把其他城市的养老保险转移到深圳,有一条硬性规定,就是深圳市户口。

若不是深圳市户口,就没法在深圳续缴。

而转到其他城市累计同样不容易,因为各地方政府从经济人理性出发,他们并不希望农民工在当地养老,所以农民工甲没有把握可以取得上海社保局的接收证明。

第三是转回户籍所在地——一个遥远的农村,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来说,那就失去了养老保险本来的意义。

没有企业为自己缴纳的部分,就变成了把自己的钱存活期存款。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都只在省、县、市、区级内实现统筹,且在本地区域内封闭运营。

这种低层次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导致农民工即使参加务工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工作地转移、“返乡”等原因而迁出该地区时,虽然原则上可以自由迁转社会保险关系或一次性退还保险费,但都只能带走个人帐户里的金额,而无法带走其务工期间企业为该地区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

同时,当农民工流入新的城市务工时,更不能享受该地区社会统筹部分的福利待遇。

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对统筹帐户的资金贡献被无偿“侵占”,社会保障利益消解以致流失。

因此,农民工理性的选择就是“退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