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
•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 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 扬州人”。 •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 1925(27岁)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
下
(拟人、比喻)
的 荷 塘
( 荷香 )
缕缕 (通感)
静 (实) 素
淡
宁 静
( 荷波 )
颤动
(比喻、拟人)
动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虚)
(4)本段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月下荷塘图, 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 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 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 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 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 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 中。
这段描写,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 态实写,再由荷香写到荷波是动态虚写, 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作者 的描写既有静,又有动;既有虚,又有实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荷塘恬静 和谐的美,形成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地上 的荷塘和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趣,同现实以 及自己的心境形成对照。
• (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 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1、通感
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 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 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 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 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 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
量词运用较好
——浓墨渲染 ——淡彩勾勒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 灯光——起到了丰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 的作用。
1、月下荷塘
叶: 田田 上 静 花: 多姿
•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 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 览无余的情景。
•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
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
月光的朦胧、淡雅。
•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
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
欲滴。
•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
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 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 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 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 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 作者的喜爱之情。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 处?
,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
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 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 了好处”?
•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 • “酣眠”比喻朗照, • “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 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 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 色。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
荷塘上的月色
•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 塘上的月色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一粒粒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白花 的明珠
粒的明珠相似
(荷花) 碧天里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的星星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清香
渺茫的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歌声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2、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素 淡
→
→
香: 缕缕
宁
波: 凝碧 下 动
静
月光:泻 青雾:浮 朦
2、塘上月色
(正面描写) 叶花: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胧 和 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
静
清
幽
热
动
闹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 的作家。
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 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如流水 静静地泻
实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的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朦 胧 和
色
灌木的黑影
谐
杨柳的倩影
实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虚
赏析第六段荷塘四周
1、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 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 的缘由。7--9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 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9段)写“月下遐思”(情)
江南 旧俗
淡淡 塘上 哀愁 月色
无限 慨叹
塘的 四周
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
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 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 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的时候。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 踱回家门。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荷塘月色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