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集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此处“封建”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2、清人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 “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B.战国时期已存在郡县C.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3、如下图所示,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打通后,连接了东西方两大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同时也连接了不同类型的文明,因此丝绸之路又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
该运河在当时承载的文明有1世纪左右丝绸之路上主要文明区域A.万民法B.冶铁技术及铁器C.青花瓷D.马铃薯、西红柿4、胡道静说; “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 “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禧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5、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序》中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下列方框中的文学作品属于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6、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制度,该织造局①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②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官府、贵族消费③有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不计成本④生产的产品精美,用于满足市场需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某学者说:“农民造反....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8、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20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发动了A.鸦片战争B.第二次鹳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辛亥革命的促进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D.国民政府的推动10、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
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
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致府工作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A.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B.民主共和渐成社会共识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D.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11、“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
……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这次会议A.推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B.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12、“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该会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13、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战况简介,据此判断该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4、1954年9 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 日) 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
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
”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A.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新中国第一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C.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5、毛泽东说: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屋星之火,可以燎原》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6、1969年,台湾同65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到1974年10月,只有32个国家同台湾有“外交关系”,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
材料所述趋势从侧面反映出A.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B.中美之间已建立外交关系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D.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7、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 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
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18、1984年10 月,中央决定: 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
此规定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19、20 世纪90 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城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经济特区的设立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C.沿海开放区的开辟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0、针对中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真理报) 以红色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加加林》表示祝贺,称这一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即“社会主义好”;《汉诺威汇报》则称“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围家的实力”。
这项科技成就是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B.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C.“神舟5号”宇宙飞船往返成功D.向太平洋海城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1、“扩大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的范围,对这些从百忙之中抽空的公民们进行嘉奖,即补发津贴……很大程度提高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
”材料评述的雅典改革者是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利克里D.普罗泰格拉22、“从前。
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
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
”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A.文艺复兴时期B.宗教改革时期C.启蒙运动时期D.工业革明时期23、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24、《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
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
……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仪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
”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25、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
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
据此可知美国A.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C.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D.国会权力至高无上26、马克思在某部书稿中评论某事件: “首都的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已经懂得,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
”该事件指A.法国大革命B.巴黎公社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27、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材料中的“它”A.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B.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C.推动了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发生D.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28、罗斯福总统说; “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致力于实现“这项任务”的新政措施是A.保护劳工权利,缓和阶级矛盾B.防止盲目竟争,恢复工业生产C.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D.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29、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氽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30、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
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A.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B.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C.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D.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二、非选择题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境内之民皆日:‘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
’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守卫边境)利尽归于兵,市(贸易)利尽归于农”。
一一捕编自《商君书》材料二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一唐·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三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思想产生的原因?(4分)(2)材料二所述经济形态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经济形杰产生的时间、原因?(6分)(3)材料三中宋元、明清时期的“新经济”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农、商关系,并揭示这一关系形成的政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