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个人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个人整理

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的教育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主要以单选题形式备考即可。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以例子类型的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备考。

这个内涵在考试中有两种体现:正面表现为无偏见、关注所有学生、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反面表现为
学校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班级区分“优生”与“差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例子型的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备考。

理解素质教育这条表述的内涵,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正面表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均衡配置;反面表现
为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分设主科与副科。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例子型的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备考。

理解这条内涵,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正面表现发展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反面表现为忽视差异性、扼杀独特性。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以材料分析题备考。

理解这条内涵,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正面表现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反面表现为扼杀学生想象力。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发)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规律。

这要求教师要遵循规律教导学生。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所以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用旧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

知道学生是有由坏变好的可能性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所以还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同时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独)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一样的,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存在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导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与成人是不一样,有差别的。

所以,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学生,以防阻碍学生的想象力。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独)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激起学习动机,教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人格品质发展等方面。

也就是在材料题中教师两方面的做法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即要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标准,应该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

这一点在材料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点在材料当中的体现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应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内容
1.教师与国家社会: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义务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教师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上课备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3.教师与学生:关爱学生
(1)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教师与职业劳动:教书育人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教师与自己:为人师表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教师与自己的发展:终身学习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主要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同事、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着教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2.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3.保护学生安全
4.关爱学生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1.平等尊重
2.合作共育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1.协作
2.尊重
3.理解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1.尊重
2.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