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境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逍遥游》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描写中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为生活里面很多实用的规则。
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小大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两人之间有很多对话。
《庄子》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有五石之大。
因为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都没有。
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
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
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不就是最后为了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
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有一样稀世的秘方,就是不皴
手的药,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
所以他们家就世世代代以漂洗为生。
有一天,一个过路的客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跟他们商量,说我以百金来购买这个秘方。
全家人听了,就聚在一起开会商量,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才赚很少的钱。
现在人家花百金,这么多钱买个方子,干嘛不给他?咱卖了吧!
这个过路的客人,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了。
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
吴越之地,正处水乡。
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游说吴王。
此时正好越国军队进攻吴国。
吴王就派这人带兵,选在寒冬腊月,向越国发起水战。
因为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不皴手,不生疮,战斗力十足,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
这一战吴国大胜。
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立致富贵,身价非同一般。
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率。
如果你拥有大眼界,你会看到同样一个秘方,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身份。
庄子告诉惠子说:大葫芦也是一样。
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去浮游于大江大湖上呢?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的产品,它才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
维方式。
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我曾们,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而喜欢将事情往复杂处瞎鼓捣,将事情复杂化。
8、费米思维
费米思维一种最简单、最省力、最准确的思维法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杂性上。
9、洛克菲勒思维
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以最小代价,求得利益最大化。
这就洛克菲勒思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