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一、教学目标1.识记: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2.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对上一章节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
向学生展示最近播报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视频,由此展开本章节内容的教学。
讲解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跟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时俱进。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
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
其次,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止身心疾病。
第三,心理健康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一般论述坎布斯就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恰当地认同他人。
③面对和接受现实。
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马斯洛和密特尔曼也曾提出了心理是否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④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⑤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张声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
简称自知、自爱、自制(自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3.脑外伤及其他因素(二)社会因素1.生活环境因素2.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3.文化教育因素(三)心理因素1.情感因素2.个性特征3.心理冲突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加强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识记和理解。
第二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识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内容和意义2.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实施3.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实施原则和办法,设计一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播放一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视频,由此展开本堂课的教学。
讲解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启发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1.学习方面心理健康教育2.人格方面心理健康教育(1)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提高自尊,自信水平及自我接受程度,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真正做到自我认识和悦纳自我,发展高自我价值感,能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推动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2)情感、意志品质的教育目标是,指导学生不断培养和体验积极、愉快的、振奋的情绪,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保持适宜和稳定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3.社会与生活适应方面心理健康教育(3)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及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发展交往技巧,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与竞争,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交往效能,进而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处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休闲生活与消费方面的目标是,要在了解学生休闲生活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为休闲、消费的意义4.升学与择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升学与择业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中学生面临如此重大的前途抉择,常常会感到惶惑不安和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而升学、择业的心理指导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5.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1.发展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5.全体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课程模式2、咨询--辅导模式学校心理辅导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则:①辅导对象: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②辅导目标:防治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③辅导功能:帮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④辅导关系: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⑤辅导方法:疏导与聆听相结合的原则。
咨询--心理辅导的形式包括:①学科辅导,②游戏辅导,③小组辅导,④个别辅导与训练服的相结合。
3.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4.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5.“测评指导.训练优化.整体发展”模式(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1.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1)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一般的班级主题活动和小组辅导也有所不同。
1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班级主题活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小组辅导。
(2)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策略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第三,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的作用。
第四,要注意突出实效性。
第五,要注意专题活动课系列化。
第六,要把重点放在发展性问题上。
2.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 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第一,各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素材,各科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就能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全体教师来实现,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第三,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妥善的解决,只有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教学。
(2)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第一,教师要树立在教学不同环节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第二,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处理各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科教师依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教师要主动将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师要避免因自身不当的言行给学生带来困扰。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素(1)活动名称(2)活动理念(3)活动目标(4)活动方法(5)活动准备(6)活动评估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实施(1)创设情境、真诚投入。
(2)心灵开放、获得体验。
(3)交流分享、互助升华。
(4)重新调整、践行生活。
要让学生在对自我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之后,重新为自己的心理发展进行调整、定位。
(5)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管理1.心理咨询室的建设(1)学校心理咨询室必须有专用场地,安静,便捷,但不宜设在学校办公中心区,咨询室名称可以根据各学校的特色温馨命名。
(2)咨询室内部环境应采光、通风条件良好,房间内的灯光柔和,有良好的隔音效果,桌椅的颜色和设备也应该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3)有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进行整体的规划,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4)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电脑及相关测试软件外,还可依据需要装配热线电话及录音、录像设备;配套的心理咨询设施,如相关的仪器;测试室、发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治疗室等。
2.心理咨询室的管理(1)人员组成。
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至少有1名受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2)制度建设。
(3)档案管理。
(4)特殊情况应对机制。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内容及预习下节内容。
2.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自定第三讲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教学目标1.识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理解:社会适应性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和同学们一起回忆和查找是否在大家当中发生和存在一些厌学等学习和情绪问题,由此展开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学。
讲解一、学习问题(一)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事物产生了消极情绪,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1、社会因素一是社会的某些现象的影响。
二是社会时尚的诱惑。
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4、个体因素(二)学习过度焦虑1.端正认识2.调整竞技状态3.掌握考试方法4.调节紧张情绪5.进行药物治疗(三)学校适应不良学生学校适应不良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
中小学生往往具有学习的主观愿望,而且十分用功,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甚至中途辍学。
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会表现为情绪、行为、生理功能等三个方面障碍,可单一存在,亦有几方面同时存在。
情绪障碍方面,如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行为障碍方面,如能力抑制、社会退缩、行为倒退等;生理功能障碍方面,如伴随情绪障碍发生,突出表现为上课头晕、脑胀,入睡困难、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疾病。
造成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环境方面的因素。
其二,个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针对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首先,学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消除或改善影响学生适应不良的家庭因素。
其次,要减少或消除学校中不良刺激源的影响。
再次,认知重建、训练适应方式。
二、社会适应性问题(一)人际交往问题不敢交往。
不善交往。
不懂交往。
(二)人格障碍中小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类:1.爆发性障碍2.强迫性障碍3.癔病性障碍4.偏执性障碍5.亚抑郁性障碍6.焦虑性障碍(三)情绪问题1.焦虑症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
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