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谈一谈中华民族优秀师德传统的时代意义
摘要:通过对师德的认识,与教师这个职业进行参照,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其价值观的取向做了较详细的评价。

关键词:师德教师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尊师重道在很早就被提出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在荀子《大略篇》中,”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

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

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

人有快,则法度坏”,就是直把尊师当做国之兴衰的主要原因,但在这里只是针对学生对老师的态度看作是重点,忽略了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师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中华民族历来将“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职业形象的典范,并且在不同时期人们总是对教师寄予崇高的道德期待,这就需要对师德有一个很深的认识。

教育是通过师生教学互动方式来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德育必居首位。

教师的特殊角色及其职业特征,并要求其人格和行为必须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对师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对师德的认识
从字面上理解“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书,从深层次上来说,是指育人,在我看来育人比教书所占的比重更大,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并且在学业上有一定的修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教师的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

还能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农夫的身子,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对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

师德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里,师德是不断发展的,在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封闭性是一直存在的,长期以“独尊儒术”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它不具备创造性、开放性人才教育观,因此它是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具备更高爱的新时代师德。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中
国师德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当代师德建设进行整合,在追求现代化和面向世界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师德传统,以此作为当代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师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绿叶,以自己甘做绿叶的精神辛勤地培育下一代。

教师的职业光荣,责任重大,被誉为“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指路明灯”。

他们不仅是解疑释惑的“师”,而且是传道做人的“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正是以其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这些,都说明师德的重要。

教师只有严以律己,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有较高的威信,才能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讲的,学生才能接受,才能乐意照着去做。

反之,如果教师的“知”“行”不一,言行相左,即使他对学生苦口婆心、信誓旦旦,也无济于事,只能落个“伪君子”的诨号。

师德是对一个教师的一个最好的评价,无论你从教时间的长短,只要你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新,就相当于拥有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资格,继承了师德的传统。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方式,当然这与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联系。

教育需要经济的支撑,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然教育也能够影响经济的发展,这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对应的,我们不能够只是关注教育的发展,这是片面的,它需要经济的支撑,有了教育,才有了教师,从教师身上看到师德的发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也要遵守这个自然规律。

教师的言行是师德的一个体现,包括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是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师德是一个行为规范,因为我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师德,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传统师德与当代师德
洛克曾说过:“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德行和善良的心灵比如任何学问或文字都重要,要把它的主要工作放在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它具有一种正当的心情上面,如果没有这一点,不能排除不良的与邪恶的,那么,文字、科学以及教育上的其
他一切成就都没有用处,就只能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坏、更危险而已。

”传统的师德的价值与教育的现代化是息息相关的,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批判和吸纳,而传统师德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指在体制和结构的层面,也不是仅指内容的层面,它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由此在当代教育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发掘传统师德的时代价值亦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师德的核心观念符合了市场经济中社会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当然传统师德的精神内涵契合了当代教育改革的特质和价值重塑的需要,教育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潜在才能,激发人的主体能动性,提升主体意识,让学生深切体味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激起学生奋发图强的主体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严谨的思考习惯与刻苦工作的态度。

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的学生需要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导演,学生是积极探求知识和技能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i用,还要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二者应是交互作用、协调合作的关系。

只有具有高度主体意识和能力的老师,才能在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培养出高度主体性、创造性的学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息不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体现了刚健进取、奋斗不止、宽厚豁达的精神,它与现代教育呼唤师生双方的主体意识,在积极主动、宽容和谐、共同进步、共同建构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相呼应。

自强不息表达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厚德载物可以展现为宽厚待人、紧密协作、主体平等、人格尊重的教学态度和价值取向,它与应试教育中那种压抑人的主体性、教学关系紧张的态度相对立。

传统师德具有内在的魅力和活力,为了充分实现其当代的价值,必须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现从传统意义向当代意义的转换。

对教师的最高要求是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同实现主体自我价值的统一。

在价值观导向机制中,应包括个体在内的组织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个人价值观。

参考文献:[1]刘宝楠.诸子集成(卷一)·论语正义[M].上海书店,1986.
[2]王先谦.诸子集成(卷二)·荀子集解[M] ].上海书店,1986.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