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探析现代日本漫画中的日本文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探析现代日本漫画中的日本文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5届)题目:探析现代日本漫画中的日本文化内容摘要日本,名副其实的漫画大国。

二战后五十年,日本漫画不仅仅在出版印刷量上屡屡创新,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发展成为了代表着日本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漫画已经不是仅仅止步于娱乐的孩童读物,现今的日本漫画种类之繁多,题材之广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漫画不仅汇集了日本国内的人气,而且风靡全球,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所以,渗透在漫画中的日本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注目的焦点。

本文试从日本漫画中探析日本民族的岛国根性、团体英雄、男尊女卑、忧郁美等文化因素,进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作用的关注。

关键字:日本漫画文化引言日本是个漫画大国,漫画强国。

“漫画”一词正式起源于日本,含有“随意”的意思。

[1]日本漫画指日本国内制作或发行的漫画,包括故事连环画和四幅一组的组画,它是画面组合作品的总称,也是指刊载这类作品的杂志和单行本。

高度发展的日本漫画已经成为世界漫画当中具有独特风格以及庞大影响力的流派。

多数日本漫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具有这类特征的漫画常被称为日式漫画。

而全球最有名的漫画大多数在日本。

日本漫画的发展大概分为四个阶段:明治后期、昭和时期、二战前后时期、战后时期。

明治后期的日本漫画,漫画家北泽乐天确立日本现代漫画基础。

1901年,北泽创办了日本第一份漫画刊物《东京小精灵》(Puck),以后又创办了《东天小精灵》、《家庭小精灵》,可算是日本漫画的首食螃蟹者。

在昭和初期,风花雪月派和无产者派的兴起被视为特征,前者以画摩登女郎的田中比左良、小野佐世男为旗手,后者以柳濑正梦为先锋。

随后流行的是昭和十年代(1926-1936年)大放异彩的少年漫画。

田河水泡的《黑野狗》、岛田启三的《阿吉历险记》吸引了全国的少年。

而横山隆一的《健少爷》、《小阿福》受到了包括成年人在内的普遍喜爱。

1950年代,二战后的日本漫画以东映为首的动画制作公司引领着日本动画的潮流。

后虫制作社成立,开始进行商业TV动画的制作和发行,随着电视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颇受欢迎的漫画开始被搬上银幕,1960年日本开始了TV动画时代。

1985年代后,漫画的类型进一步扩大,漫画杂志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漫画等文化也应运而生,漫画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然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日本漫画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赋予漫画以新的含义。

他吸收传统艺术特色,并尝试将各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绘画技巧运用于漫画创作中。

他将变焦、广角、俯视等多种电影的表现手法融入漫画,使漫画有了电影般的动感。

手冢治虫成功地将日本漫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使其有了鲜明的风格,为日本漫画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2]近年来,日本动画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书店、网站随处都能看到漫画的痕迹。

日本漫画以鲜活、明朗的姿态呈现出来,不多演绎着人世间的善良与邪恶、忠诚与仇恨、美丽与丑陋。

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画面和精湛的技术等,都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漫画的世界里没有年龄和职业的界限,因而深受社会各层的青睐,并迅速风靡全球,中国年青人对其关注和喜爱甚是狂热。

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看似轻松休闲的文化现象的背后,蕴藏着许多深刻的、本质上的理论和文化。

笔者认为通过日本漫画所传播的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日本现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漫画这一文化载体,在不同题材的作品,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彰显“岛国根性”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要发展自己就必须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汲取其中的营养文化,通过相互间的碰撞、交流、融合以期达到自身的完善。

日本文化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文化,它的封闭性表现日本是一个单一名族的岛国,在始终坚守所谓的民族特色上,不管它是在什么领域,它的开放性表现在能主动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上,只要是它自身还没有的,只要是能改善自身显得落后的文化,它都全收入囊中加以“利用”。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维护本民族原有的信仰和传统文化。

日本人自嘲地说这就是“岛国根性”,可正是这“岛国根性”大大地促进了漫画事业的发展。

漫画要生存发展,首先在题材上要不断寻找突破口。

熟悉日本漫画的人都知道,它既从本国的民族文化里寻找题材,又从亚洲邻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宝藏。

东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所以它们要发展自己便要先从对方身上吸收营养,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融合来达到自身的完善。

值得一提的日本漫画中的中国元素。

以中国为背景进行的故事,除了照搬或改编中国名著的《三国志》、《水浒传》、《最游记》、《封神演义》,还有如《龙狼传》、《苍天航路》、《煌如星风花雪月系列》,《十二国记》等这样历史文化改编的题材。

《煌如星风花雪月系列》不仅是一部好的漫画,也更可以说是对中国诗书棋画那种上层文化的最佳体现,可以称之为此类型的代表作的。

本书的作者藤田あつ子也绝对称得上是中国通。

也许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动漫较少,由于日本这个民族,有着他由来已久的民族上的强烈自我认同感。

在这片土地上,还是以本国为背景的故事容易让大众接受。

而且作为作者的中国文化情结也是很重要的。

《一骑当千》则是以中国的《三国演义》为基础,结合武术和争霸的校园之战;取材于西游而影响最大的作品首推《七龙珠》,谁都知道“孙悟空”、“小八戒”、“金箍棒”、“筋斗云”等是从哪来的。

近年来影响最大的作品应该是仓峰的《最游记》了。

《火影忍者》中也有部分借用,《银魂》的恶搞自然更不必说了。

在《火影忍者》中与日向宁次同组的小李及其师傅阿凯老师,根本就是模仿的中国武术大师李小龙,无论是那招牌姿势,还是那酷酷的发型,连叫声都惟妙惟肖,十分生动可爱。

《中华一番》(中译:《中华小当家》)则是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漫画。

整个漫画带给观众的就是中华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

“色、香、味、形、器”使得食用和审美和谐统一,动画中每一集出现的纷繁菜式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与味觉,正是这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就这部动画的成功。

《圣心小龙女》中的龙牙来自香港,能召唤出龙和《百变小樱》中的小狼也是来自香港,道士的角色设定,两者都设计到中国武术。

《少年阴阳师》中的式神和八卦,《爆旋陀螺》和《不可思议游戏》中的朱雀、白虎、青龙、玄武;《水果篮子》中的十二生肖;《彩云国物语》以中国朝廷为主要背景,画风设定为中国古代时的人文社会,朝廷管制三师四省六部的架构,讲述官员和百姓的社会生活等漫画无处不映射出中国文化的影子。

日本漫画除了吸收中国文化外,还汲取了欧美文化。

如:象斋藤千穗的《花冠安琪儿》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为时代背景,而水木杏子的《小甜甜》则以20世纪初的苏格兰为时代背景[3];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则以希腊神话为基础改编而成。

在漫画人物外形的塑造上则是在白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美化。

日本漫画主要角色多设定为美女俊男,拥有占据半张脸的大眼睛,瞳孔颜色多为蓝色,红色,绿色等多种颜色;修长的四肢,媲美欧美人的身高;别于亚洲人的雪白皮肤;头部与身体一比九的理想比例等把一切美好的因素集于一身,呈现出一个完美的人物外表形象,在漫画里,人物的外表可以根据作者的理想状态来决定。

这一设定,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日本人所希望的,所向往的样子,在现实中日本在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上等方面都一直向这欧美洲靠拢着,在漫画里,作者们一直都隐藏着自身的缺陷,不断地设定一个个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以此满足自身的自卑心理。

而且在角色名字的设定上,也趋于渗透于欧美文化中。

如:青少年中最受欢迎且连载多年的《海贼王》中的罗罗诺亚·索隆、波特卡斯·D·艾斯、波雅·汉库克、乌索普、蒙奇·D·路飞;岛袋光年的《美食的俘虏》中的泰利·克洛斯、曼萨姆;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中的萨莎·布劳斯、艾伦·耶格尔、莱纳·布朗、赫里斯塔·兰斯、埃尔文·史密斯;真岛浩的《妖精的尾巴》中的格雷·佛尔帕斯塔、艾露莎·舒卡勒托、温蒂·玛贝尔;田村隆平的《恶魔奶爸》中的凯撒·帝·安皮勒那·贝鲁泽巴布4世、希露迪·加尔达;枢梁的《黑执事》中的塞巴斯蒂安·米卡利斯、文森特·凡多姆海威、伊丽莎白·埃塞尔·柯蒂利亚·米多福特、爱德华‧米多福特;谷口悟朗的《反叛的鲁路修》中的鲁路修・兰佩鲁奇、迪特哈尔特·里德、查尔斯·L·布里塔尼亚、玛丽安娜;高桥弥七郎的《灼眼的夏娜》中的威尔艾米娜·卡梅尔、卡姆辛·奈夫哈维、萨雷·哈比希茨布尔格、维斯特修雅;细田直人的《未来日记》中的约翰·巴克斯;荒川弘的《钢之炼金术师》中的爱德华·艾尔利克、阿尔冯斯·艾尔利克、温莉·洛克贝尔、金·布拉德雷、莉莎·霍克艾;富坚义博的《全职猎人》中的雷欧力·帕拉丁奈特、艾萨克·尼特罗、鲁培·海兰德、特拉丁·纽托拉尔等等不一一列举。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并非生吞活剥,而是只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日本的漫画家通过对异国题材的筛选改造,最后将其整合为自己的新的作品。

因此,即使在异国风情的漫画里,也处处弥漫着日本的民族文化氛围。

日本漫画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材,这得益于日本社会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旺盛的求知欲。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分析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时,曾明确指出:“日本人有一种面向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4]日本翻译业和出版业非常发达,别国有价值的新书出版没几天即可在日本的书架上找到日文版,漫画家要掌握作品的背景材料不怕找不到资料;另一个是学术思维严谨。

漫画的表达方式是很直观的,它不像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漫画家假若选择了异国题材就必须画出异国风情,甚至能把漫画的取材范围拓展到其他专业领域,象料理领域、体育领域、法医领域和财经领域等,这都是欧美漫画家不曾做到的。

团体英雄的推崇日本人拥有一颗团结的心: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日本人把自己看成是属于某个集团的意识,即“集团志向”很强。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这种集团意识起源于其稻作文化。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

内外有别又是重要的心理特征,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

日本的集团意识属于一种思想理念,它与集团的行为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

这种集团意识来源于古代日本人的群体生活模式,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种蕴藏在文化深处的难以动摇的民族观念,根深蒂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