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融媒体平台网络互动直播业务流程和系统架构设计【摘 要】网络互动直播系统做为广电融媒体平台的一个SaaS 应用,通过重新定义生产流程、创新业务系统和工具,可以有效拓展并提升广电业务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力。
本文将根据广电媒体的业务特点、行业背景和技术基础,并结合目前主流的产品设计思维和互联网互动直播技术,进行融媒体平台网络互动直播业务流程和系统架构设计,为从业者提供方案设计参考。
【关键词】网络互动直播,直播系统,融媒体,业务流程,架构设计【中图分类号】 TN93/TN94 【文献标识码】 B 【DOI 编码】10.16171/ki.rtbe.2018008002【本文献信息】蔡宏伍.广电融媒体平台网络互动直播业务流程和系统架构设计[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Vol.45(8).Interactive Live Broadcasting Business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in Convergent Media Network PlatformCai Hongwu(Hubei Media Group ,Hubei 430070,China)Abstract As a SaaS application of convergent media platform, the interactive live broadcasting system effectively expands and enhan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business in the Internet era, by redefin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innovating business systems and tools. According to the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mainstream product design thinking and the Internet interactive live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to propose a design of the business process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active live broadcasting system, which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peers.Keywords Interactive live broadcasting in network ,Live broadcasting system ,Convergent media ,Business process ,Architecture design 蔡宏伍(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 430070)0 引言互联网直播行业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视音频内容的服务方式和用户习惯。
对于广电媒体而言,已不再停留于讨论要不要做网络直播的阶段,而是进入了实践和探索的阶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主流公有云平台,一批广电媒体也建成了基于私有云的融媒体平台,对于广电媒体而言,是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来部署网络互动直播系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要来选择。
但无论选择哪种部署方式,要想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运营商下用户能同时低延时、稳定流畅和高并发地观看直播流,其主流的实现方式是借助融合CDN 网络来进行分发。
考虑到广电媒体自己搭建CDN 网络的成本、难度及合理性,本文建议采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CDN 服务。
已建成私有云平台的的广电媒体,可将直播平台部署在私有云上。
和部署在公有云上相比,私有云架构能够以更低的延时和更好的信号质量来满足台内电视节目直播连线的需要。
同时,直播收录视频的共享再利用以及演播室直播信号的回调将更加高效和便捷,更好的满足内容融合生产的需要。
另外,通过使用融合CDN ,将直播内容互联网发布时所面临的高并发、安全稳定等问题转移到了CDN平台,极大降低了私有云平台的压力。
本文将以部署在私有云上的方式进行平台业务流程和技术架构设计。
1 业务流程考虑到广电媒体的业务特点和行业背景,其网络互动直播产品采用邀请制完成直播团队或个人主播的入驻,通过模块化定制和分级运营的结构,构建可管可控的PGC类网络直播平台。
入驻平台的PGC内容生产者,通过WEB端后台可获取标准服务模块,如:账户管理、用户管理、直播管理、效果分析等。
关于控制端导播功能、发布端内容包装、更多渠道发布等增值服务模块,可根据生产者所拥有的服务权益采取差异化授权。
广电融媒体网络互动直播系统应既能够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各类直播需求,通过较少的资源占用,灵活快速的完成演播室现场连线,又能够借助自身完整的业务流程,独立完成互联网视频直播。
生产者通过云端后台创建直播任务,现场直播者可通过摄像机、手机、电脑摄像头、无人机、监控摄像头、VR摄像头等终端设备进行现场拍摄,现场画面将通过互联网实时回传至后台进行调用、包装、监看和发布。
针对多信源直播的应用场景,还可进行信源调度和切换。
1.1业务流程描述进行网络直播时,生产者在后台可对直播画面进行包装,如:添加logo、字幕、动态或静态广告、分屏显示(如:画面中一半是现场画面一半是资料展示)等,包装完成后的画面将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到APP、两微、第三方直播平台等。
后台提供备用信源(可以是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可用于直播信源的应急垫播等。
平台管理员可对所有播出信号进行线路干预,保障内容安全。
用户在终端观看直播的同时,可通过评论、点赞、打赏、投票等方式进行互动,生产者在后台对评论内容进行审核后显示。
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也可增加用户连线入口,参与直播现场的话题讨论或用户现场画面切入。
如果需要提高用户粘度,可以在发布端设置留言精选和贡献排行等。
直播结束后,可根据需要在发布端生成回看和精彩片段点播。
云端系统将对用户的行为数据和互动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和效果分析,提供给生产者进行经验总结和决策参考。
1.2业务基本结构分析关于系统基本业务结构的分析,我们根据平台业务参与者的分工,将整个平台的基本业务结构划分为内容生产端、平台管理端和内容消费端三大部分。
1.2.1内容生产端内容生产端的参与者是以主播为代表的直播团队,提供内容的生产和运营等。
按照平台的使用办法和管理规范,生产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直播内容。
1.2.2内容消费端内容消费端的参与者是观看直播的用户,用户通过各种发布渠道来参与到直播内容当中,完成内容的传播和消费。
1.2.3平台管理端平台管理端的参与者是平台技术运营和监督管理人员,负责整个平台的日常运行和有序生产。
整个平台业务的基本结构可以形成业务闭环,所有的业务参与者依托平台的业务逻辑和节点实现供需关系的平衡,平台对整个业务的运行全程可管可控。
1.3业务应用场景网络直播将是人们了解世界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途径,凭借其灵活、便捷、互动性等技术优势,可以用于很多的应用场景。
根据广电行业特有的事业和市场双重属性,其网络直播业务应用场景更加的丰富和多样,既能做以新闻为代表的垂直纵深领域,也可横向扩展进行文化传播和泛商业化探索。
在进行网络互动直播业务场景设计时,广电媒体应考虑行业的相关政策规定、要求以及自身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应对互联网行业直播内容的竞争。
1.3.1 新闻现场针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连线和报道,既可以配合电视新闻进行直播连线,也可直接进行新闻现场网络直播。
1.3.2政务活动用于政府发布会、公务调研、精准扶贫、学习实践、办公现场等各类活动的报道,将可以做网络直播的政务活动第一时间发布出来,既能用于相关部门内部学习和交流,又能用于满足广大用户第一时间了解政务活动的需要。
1.3.3 人物访谈与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相比,网络直播人物访谈更亲民更经济,具有良好的互动性。
通过主持人的引导、把控以及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嘉宾可以更好地向网络用户分享故事、表达观点、展示才艺等。
1.3.4 文艺汇演借助网络直播的便捷性,既可以直接进行文艺汇演的内容直播,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为用户展现文艺汇演的现场情况,为用户带来更加立体的感受和更多的新鲜感。
1.3.5 教育讲座教育讲座类的直播已经是成熟的应用场景,广电行业本身具有这方面的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这种技术手段充分挖掘资源的价值。
1.3.6 论坛峰会大量的论坛峰会需要借助媒体报道来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网络直播技术已普遍用于各类论坛峰会现场的报道和互动。
1.3.7 商业活动商业活动是指根据商家品牌推广或流量变现的需要,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去完成用户和商家的对接。
商业活动直播图2 网络互动直播系统业务闭环目前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的运作模式,是网络直播直接变现的一种有效途径。
2 系统架构广电媒体网络互动直播系统的设计,包含直播流本身的处理和非视频功能的开发。
既要实现低延时、流畅、秒开和高可用的直播流,又要完成包装、控制、互动、管理等软件功能。
平台整体结构上包含三大部分:基础视频流部分、交互系统部分和运营监管部分。
2.1基础视频流部分实现网络视频直播的关键环节有:信源采集、网络传输、服务端流处理、网络分发和终端播放。
2.1.1 信源采集信源采集环节包括:拍摄录制、前处理、编码封装、码流自适应和推流等,通过充分利用采集终端和网络带宽的现有条件,实现当前状态下推送至云端的信源达到最佳效果。
1. 拍摄录制利用终端拍摄录制设备(摄像机、手机、摄像头等)对原始视音频信息进行采集,目前通行的采样格式为:RGB/ YUV(视频)和PCM(音频)。
2. 前处理前处理环节为视频流提供美颜、模糊等功能。
美颜功能目前已成为个人直播的标配功能,例如:美白效果,利用图像识别算法对皮肤区域进行识别并进行色值调整、改变透明度或增加白色图层来实现。
在美颜处理方面,可通过GPUImage 等开源框架进行功能开发以实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
3. 编码封装拍摄录制终端采集到的原始音视频体积很大,需要经过压缩编码技术处理后以提高存储和传输的效率。
目前常用的视频编码是H.264,其它如H.265,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常用的音频编码方式有AAC、MP3、WMA等。
4. 码流自适应在网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网络状况实时调节回传的码流大小,才能尽量保证将最好的画质送到云端。
可以通过帧率和码率自适应的方式去实现,如果网络状况不佳,就降低帧率或码率,保证直播流不卡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