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粘土岩

08粘土岩


66
一般情况下,随着埋深和介质PH值增加,溶液由 酸性变为碱性,层间溶液浓缩,离子浓度加大,高岭 石变得不稳定而发生转化。 若有K+离子存在,则转化为伊利石;若有 Ca2+, Mg2+,Na+离子存在,则转化为蒙脱石或绿泥石。 埋藏深度与pH值的增大并无绝对的正比关系,深 埋藏也仍然可以出现酸性介质,因此高岭石的稳定性 有一定的深度范围。 深部钻探资料表明,高岭石转化消失的深度区 间可从数百米至数千米,温度区间也较大。这说明高 岭石的稳定性并非严格地受温度和压力的控制。
51
2)粘土矿物常具有吸附各种离子的特性,常吸 附的阴离子有 PO43-,SO42-,Cl-,NO3-,阳离 子有Ca2+,Mg2+,Na+,K+,H+及 Cu2+,Pb2+,Zn2+, B3+,Au+,Ag+,Hg2+,As3+,Tn4+,U4+等。它们 是使粘土岩化学成分多变的原因之一。 3)粘土岩的化学成分与沉积环境有一定关系。 有人认为,淡水粘土中高岭石含量较高,故MgO, K2O含量低于海相或渴湖相粘土;硼和某些放射性 元素的含量在海相和非海相粘土中差异较大。对这 些观点至今仍在讨论和探索中。
灰色、灰黑、黑色大多是岩石中富含有机质和分散 状低价铁的硫化物(如黄铁矿)所致,为还原或强还原 环境中形成的。因此,灰、灰黑、黑色常是生油粘土岩 的标志之一。 58
59
第四节
粘土岩的分类主要岩石类型
60
第五节
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
一、压实作用
粘土物质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负荷的重压下,粘 土质点将重新排列、变形或破裂,孔隙水不断排出, 原始粘土沉积物孔隙度大大降低,体积缩小,最后被 压实固结成为粘土岩。
67
68
2.蒙脱石的转化
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蒙脱石向伊利石或绿泥石转 化。实验研究也证明,在碱性介质中,温度在100~ 130℃,K+与H+比率接近正常海水时,蒙脱石失去层间 水而逐步向伊利石转化;如果有Fe2+,Mg2+离子存在, 则逐步转化为绿泥石。 但蒙脱石木能简单地通过离子交换转变成伊利石, 随着埋深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加大,蒙脱石 将有一部分层间水脱出,造成了某些层间塌陷,导致 了晶格的重新排列和碱性阳离子的吸附,首先形成混 层矿物,进而转变为伊利石或绿泥石。 一般认为蒙脱石向蒙脱石一伊利石混层矿物转化 的深度范围应在1200~3500m之间。
21
22
23
24
25
26
27
2)蒙脱石
晶体是典型的2∶1(TOT)型粘土矿物。其结构单元层由2 层四面体片(T)夹1 层八面体片(O)构成,结构单元层(晶 层)间以四面体(T)的氧原子面相邻接,层间几乎全凭范德 华力联结而无氢健力,联结力弱,允许大量阳离子、极 性水分子和其它极性分子进入层间 。 28
57
三、粘土岩的颜色
粘土岩的红色、紫红色是因粘土颗粒间或颗粒表面 存在有分散状的高价氧化铁(赤铁矿、褐铁矿)薄膜, 是强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颜色的不同与含铁总量无关, 而与Fe3+与Fe2+的比值有关。
绿或灰绿色是因粘土岩中的绿泥石存在或因伊利石 晶格中含有Fe2+所致,或因含海绿石所引起,是弱氧 化一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的。
一、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细分散的含水的层状硅酸盐和含水的 非晶质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晶质包括: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等 非晶质包括:水铝英石,硅胶铁石等
2
1、粘土矿物的主要物性 可塑性:粘土质岩粉碎后加适当的水份,受压后 可塑制成一定的形体,在压力取消后,形态不变。 耐火性:是指在高温下不熔融的性能; 烧结性:指粘土矿物在低于耐火度的低温下局部 熔化,因而质点相互粘结成坚硬的陶质石块。 结合性:粘土与砂质粘合,塑造出良好的泥坯, 干燥后形成坚硬生坯的 性能。 干缩性:粘土沉积物风干或加热烧干后,由于质 点表面结合水分的蒸发,而产生体积收缩的现象。 吸附性:粘土质点能从周围介质中吸附各种气体、 液态及有机质色素的能力。 吸水性:有些粘土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同时产 生体积膨胀。
49
三、有机质
粘土岩中常含有数量不等的有机质,而有机质的丰 度以岩石中剩余有机碳含量、氨基酸总量以及氨基酸总 量与剩余有机碳含量的比值作为衡量标准。剩余有机碳 含量、氨基酸总量高,氨基酸总量与剩余有机碳含量比 值低,则有机质丰度高,此类粘土岩即为良好的生油岩。 沉积岩中有机 质3.8×1015T,粘土岩中3.6×1015T 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岩,常呈深灰、灰黑、黑色,多 形成于安静低能还原环境,如深湖、海湾、深水盆地。 这种环境对硫化铁的生成也是有利的,因此硫化铁矿物 (如黄铁矿)常与富含有机质的暗色粘土岩共生。
62
63
粘土沉积物在压实过程中,随着埋深的加大,若 处在一个较封闭的系统中,上覆沉积负荷在粘土岩中 产生超孔隙压力,孔隙中的流体支撑了大部分以至全 部上覆压力,骨架颗粒承受的压力则大大地降低,形 成塑性的可流动的“欠压实泥岩”。当上覆沉积负荷 出现压力不均衡时,欠压实泥岩则向压力低的方向流 动,在上覆层压力较小或具有裂隙的部位形成泥岩的 刺穿或底辟。
3
2、粘土矿物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同特征:
同1)粘土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均有硅-氧四面体层和铝 -氧(或铝-氢氧)八面体层;称其为基本结构层。 四面体层中Si4+ 可被Al3+取代而成铝 -氧四面体;八面体 层中Al3+可被Mg2+或 Fe3+取代,前者称二 八面体,后者称三八 面体。
4
同2)相邻的(四面体和八面体)基本结构层间以有氧 离子连接,结合力强,一般电价平衡、电荷中性,称 其为结构单元层。结构单元层均沿C轴叠置组成矿物 晶体。结构单元层间常有层间水、吸附阳离子,称其 为层间域。
8
各粘土矿物的差异:

异1) 结构单元层中基本结构层的数量比例及叠置方 异2)类质同相臵换的位臵与数量不同;
式不同。据此可对粘土矿物进行分类:



异3)层间域中吸附充填物不同;
异4)相邻结构单元层的叠臵位臵不同,称其为粘土
矿物(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多型”;
9
10
2:1型
2:1型
2:1:1 型
40
41
42
花瓣状的绿泥石矿物的结构单位层在C 轴方向上交互迭臵构成的。 如:伊-蒙混层、绿-蒙混层、伊-绿混层
44
45
46
47
48
二、非粘土矿物
陆源碎屑矿物:中有石英、长石、云母、各种 副矿物。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石英,呈单晶出现,圆 度差,边缘较模糊,多分布于不纯的粘土岩中。 化学沉淀的自生矿物: 铁、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含水氧化硅(如蛋白石); 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 硫酸盐(如石膏、硬石膏); 磷酸盐(如磷灰石); 氯化物(如石盐等; 都是在粘土岩形成过程中生成的,其含量一般 不超过5%,是粘土岩形成环境及成岩后生变化的重 要标志。
52
第三节
粘土岩的结构、构造和颜色
一、粘土岩的结构
1.按陆源碎屑(颗粒)的相对含量划分 根据粉砂、砂等陆源屑物质的相对含量划分:
53
2.按粘土矿物的结晶程度及晶体形态划分 1)非晶质结构:很少见,仅见于水铝英石质的粘 土岩中。 2)隐晶质结构:最为常见,在偏光显微镜下难以 识别粘土矿物的晶形,电子显微镜下按晶形可分 为超微片状、管状、纤维状、针状、束状、球粒 状等各种结构。 3)显晶质结构:粘土矿物因重结晶而使晶体变粗, 偏光显微镜下按粘土矿物晶形可分为显微鳞片、 粒状、纤维状等结构。当粘土矿物强烈重结晶时, 可变为粗大晶体。如高岭石重结晶可形成长 20mm、直径达2~3mm的蠕虫状,称为蠕虫状 结构。
55
二、粘土岩的构造
1.宏观构造 粘土岩的大型宏观沉积构造包括: 各种层理(如水平层理、块状层理); 各种层面特征(如干裂、雨痕、虫迹、结核、晶体 印痕); 水底滑动构造、搅混构造等。 水平细层的厚度小于1cm者称为页状层理或页理; 水平细层的厚度小于lmm者称为纹理,在粘土岩中 也较常见。
56
2.显微构造 显微构造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观构造。粘 土岩常见的显微构造有以下几种 l)显微鳞片构造:由极细小的、排列方向不规 则的粘土矿物组成,常见于泥岩中。 2)显微毡状构造:由极细小的鳞片状、纤维状 粘土矿物错综交织杂乱排列而成,在正交光下,纤体 交错消光。 3)显微定向构造:由极细小的鳞片状或纤维状 粘土矿物沿层面定向排列而成,正交光下同时消光, 常形成于无粗粒物质的缓慢沉积的较安静环境中。
在压实过程中,孔隙度的减小和埋深的增加并非 直线关系。理深在300~500m以内,孔隙度急剧降低; 埋深大于500m时,孔隙度降低显著变慢。随着深度的 增加,层间水和结构水的排出将愈来愈困难。因此, 当理深在2000m时,孔隙度为10%~15%左右;埋深达 4000rn,孔隙度仍为5%~10%;至 6000m时,孔隙度 为 3%~3.5%。 61
1:1型
1:1型
11
12
13
14
15
绿泥石晶体结构图
16
17
18
19
20
3、常见粘土的特征
1)高岭石 是典型的1∶1(T0)型粘土矿物,是由“硅-氧四面体 片”和“铝-氢氧八面体片”两种“基本结构层” 按 1∶1的比例结合组成“结构单元层” ;基本无类质同 象替代。偏光显微镜下正低突起,一级灰干涉色
50
四、粘土岩的化学成分
粘土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A12O3及H2O, 在一般粘土岩中,三者总量可达80%以上;其次为 Fe2O3,FeO,MgO,CaO、Na2O,K2O等。
不同粘土岩,化学成分变化较大,其原因在于: 1)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矿物成分、混入物的类型及 含量。如高岭石粘土岩富含Al2O3,水云母粘土岩富 含K2O,海泡石粘土岩富含MgO,陆源混入物含量较 多的粉砂质粘土岩SiO2含量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