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虽有嘉肴》欧阳修《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虽有嘉肴》欧阳修《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

(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②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注】①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②害:妨碍,影响。

③舍:舍弃,失去。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6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4分)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不知道.(▲)④因物则迁.(▲)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人之.性,因物则迁
A.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2分)
虽不琢以为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11.(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

8.(1)①味美;②反思;③道理;④变化(4分,一空1分)
(2)A (例句和A项: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他们 C动词,去,往 D助词不译)(2分)
9.虽 / 不琢 / 以为器(2分,一处1分)
10.(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或困惑)。

(2分)
(2)(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

(2分)11.甲文: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

(1分)
乙文:人一定要学习的必要性。

或:不学习就会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1分)
【参考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