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5.3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练习题

人民版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5.3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练习题

5.3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冷战结束后,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是( ) A.海湾战争B.伊拉克战争C.两伊战争D.中东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冷战结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伊战争、中东战争在此之前就已经爆发,时间不符,排除CD。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是一次高科技战争,故选A。

伊拉克战争发生在海湾战争之后,不符合“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排除B.考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海湾战争的特点。

【名师点睛】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其最大特点为,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1)电子战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2)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由于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第1页/共10页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2.(题文)下列关于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伊拉克对联合国核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议置之不理B.美英借口“反恐”而发动伊拉克战争C.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引起美国强烈不满D.美英欲借伊拉克战争控制海湾的石油资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拉克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的一场战争,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是伊拉克战争发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3.美国于2019年3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宣称美已经掌握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但最终也未发现。

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A.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B.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安全C.实质是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奉行单边主义政策D.为了给全世界人民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答案】C【解析】美国于2019年3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故A错误;美国更不可能是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安全,故B错误;美国宣称已经掌握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这说明美国企图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故C正确;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其发动战争的目的并非为了给全世界人民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沙漠风暴”行动的解释,正确的是()A.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B.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地面进攻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动D.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打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空中打击为主,被称为“沙漠风暴”行动,故A项正确,C项错误;第二阶段为地面进攻,被称为“沙漠军刀”行动,故B项错误;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则被称为“沙漠盾牌”行动,故D项错误。

5.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②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有所增强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第3页/共10页【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苏联处于解体前夕,已无力与美国在海湾地区抗衡,其控制力减弱,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的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通过海湾战争的时间分析当时的国际环境;从而排除④。

6.有人说“一战”是一场化学战,“二战”是一场物理战,最能体现现代高科技作战的战争是()A.海湾战争B.苏伊士战争C.六日战争D.朝鲜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战争最能体现现代高科技作战,故A项正确;BCD项是属于“物理战”,故排除。

7.关于海湾危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因是两国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B.指的是伊拉克对伊朗发动攻击C.反映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企图当阿拉伯世界霸主D.是“冷战”结束后第二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答案】C【解析】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战争,试图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确立优势地位,反映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企图当阿拉伯世界的霸主。

故答案为C项。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有边界、石油矛盾,没有民族和宗教矛盾,排除A项;海湾危机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排除B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在1990年8月,“冷战”格局尚未结束,排除D项。

8.下列表格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最终反目成仇D.西欧国家开始坚持正义,反对美国打过强权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表格中“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的信息说明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A项正确;B中苏联没有对西欧支持;C中反目为仇错误;D不符合题意。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第5页/共10页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加强·美国霸权主义二、非选择题9.(题文)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90年8月1日,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石油问题宣告破裂。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

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

1990年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

截至1991年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问4时,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

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

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1991年2月2日达成停战协议,海湾战争结束。

(1)根据材料,分析海湾战争呈现出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影响。

【答案】(1)在联合国名义下进行;以美国为主导,多国共同参与;战争的现代化程度化高;战争发展进程快。

(2)影响:恢复了科威特主权;加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全球霸权野心膨胀;促进了世界各国军事理论的发展。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湾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海湾战争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 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 1991年2月2日达成停战协议,海湾战争结束”即战争进行快等内容;(2)本题考查的是海湾战争的影响,学生从美国势力的扩张霸权主义的体现、战争理论和促进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即可。

10.材料一海湾战争是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

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

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

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摘编自《动荡中东何时休——两次海湾战争浅析》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第7页/共10页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材料二2019年至2019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发动单方面军事行动,下表是各国对美国参战邀请的反应。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