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建筑艺术所感
2012333500211 12工商管理2班李枝珑
刨除记忆中的抗日神剧,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来自小时候看的一部日本动画片,几乎每个人都看过日本漫画家高桥阳一的代表作《足球小子》,讲述以大空翼为代表的日本青少年为了足球之梦而拼搏努力,最后与自己的伙伴们会师在世界杯的传奇故事。
那可能是对日本最初的理性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对日本的了解,渐渐觉得大和民族抛开政治其他方面的发展确实有很多值得国人学习。
日本的古代文化是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受中国影响很大,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日本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但近现代日本却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凭一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强国,这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研究。
对于本门课,老师通过介绍日本建筑文化同时介绍许多日本的建筑大师,并且穿插着自己在日本的个人经历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日本文化,感觉每堂课都能获得对日本文化的新认知。
几次闲下来翻了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记得书中提到:“几乎每一个日本人,在他们的儿时都要读这样一则故事《忠犬八公和他的主人》。
在这篇文章中,日本人从小被灌输的‘忠’的理念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体现在了他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这个故事已经拍成了电影,其实早已经听说过这部电影,当时也看了下,对八公的忠实确实十分感动,听说涩谷车站也有八公的雕像,足见大和民族对忠义的重视。
或许是因为这种“忠”的精魂所在,日本队在球场上的表现,总会体现出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而且总是设法去找到对方
的弱点,加以致命一击。
日本队的比赛中,很少出现大比分的情况,更多的还是在逆境中奋起反击,最后胜利凯旋的情景。
而在他们心中的,依然保留着一份对足球精神最本质和最先进的理解。
对于建筑我觉得同样如此,通过课程的了解,日本建筑通常都非常简单,室内风格也是如此,但室内的细部设计却是颇费心机甚至殚精竭虑的。
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细节的变化极其丰富而复杂。
了解过被称为“隐居之所”或“城市中的山野隐居处”的和室,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
在这里,通过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为人们在虚饰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创造出一片自然的天地。
它的室内风格中的造型比较明快。
室内装饰简洁、变化不多,色彩较单纯,多以浅木本色。
同时,日本人比较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我感觉在中国建筑中这是越来越缺乏的东西,他们在现代和式建筑中比较注意根据地区气候、地域风土来安排居室,使住宅努力追求追随大自然的阳光、风和绿色。
在充满着木材纸张(裱糊于移门窗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气息所形成的氛围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幽静和美的感觉。
日本的现代建筑没有盲目的追随,没有高调的吹捧,唯有日本建筑师们对于建筑最为基本的理解。
被伊东丰雄称之为“日本建筑界新空气”的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激烈震荡的世界建筑界,正从火焰中涅出现代主义建筑更为成熟的躯体。
“多元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发展的方向,也成为了当代日本建筑发展的主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
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
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当代的日本建筑师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使得自
然而纯熟在其作品中表现日本传统建筑美学。
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
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建成好评如潮,这似乎是个好的开始,而仅仅是一个这样的建筑史远远不够的。
黑川纪章曾指出中国的现代建筑模仿外国的东西太多,他说:“传统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两种东西,并不是所有中国化的东西都可以用眼睛去看的。
比如屋顶的形式,京剧。
这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
但对于看不到的思想、人的想法,这是感受的东西,无法有形状来表示的。
把看不见的东西用抽象的方式来加以表现,找到这种表现方法,也就是抽象化是很重要的。
中国建筑在现代化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
”
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铺天盖地而来的舶来风格中,何不停下来在自己的传统建筑里真正吸取点营养。
上这门课,不单单只应该了解一点建筑方面的知识,讲的是建筑是文化,学习到的的应该是整个日本,。
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看过不少的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的方便。
所以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
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