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观点的提出是( ) 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2.党的()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作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A.十五大 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3.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是()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谐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A.现代化B.社会和谐C.按劳分配D.公有制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A.发展B.协调利益关系C.中国共产党D.民生状况改善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坚持科学发展观B.以人为本C.发展民主D.坚持对外开放7.()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A.社会主义荣辱观B.集体主义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A.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任务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任务C.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关的另一项重大战略任务D.与历史上的和谐社会一致9.社会和谐首先是()A.加强党的建设B.要发展C.协调利益关系D.坚持以人为本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阐述的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C.《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社会 B.“乌托邦”式的和谐社会C.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D.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美好设想是( )A.马克思、恩格斯 B.毛泽东、周恩来C.邓小平、江泽民 D.胡锦涛13. ( )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A.发展 B.公平正义C.社会活力D.社会安定有序14.党的(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1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坚持民主法治二、多项选择题1.实现社会和谐是()A.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B.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思想C.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D.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思想2.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构想的著述有()A.《全世界和谐》B.《太阳城》C.《乌托邦》D.《和谐与自由的保证》3.一般地讲,和谐社会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B.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C.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D.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A.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总体上的和谐B.人与自然的和谐C.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社会的和谐D.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和谐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社会B.包含着不和谐因素及消极因素的和谐社会C.绝对的至善社会D.相对的、包含着矛盾与差别的和谐社会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 )为指导思想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7.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认识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C.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D.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近期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8.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C.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D.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不高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 )规律认识的深化A.共产党的执政 B.社会主义建设C.人类社会发展 D.价值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D.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1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由( )构成的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C.精神文明 D.社会和谐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B.坚持改革开放,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C.坚持民主政治D.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要求是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三、辨析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3.中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因为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和谐社会。
4、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只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可以了。
四、简答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是什么?五、论述题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六、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为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 0 0 6年1 0月1 9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要求是什么2.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 00 6年1 0月1 9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加强哪些制度建设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摘自《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材料2: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 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2005 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材料3:2006 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其中一项主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会议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材料4:2006 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会议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