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学号:20124008010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又以马歇尔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开始,到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形成之前为止,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恩格斯、萨伊、托伦斯、约翰·穆勒、庞巴维克等,主要理论有收入或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

后一个阶段,是从马歇尔经济学大综合至今,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从马歇尔开始,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极少提及价值及价值决定或创造问题,价值论让位于价格论,价格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即使在某些场合提出一些零星的价值理论,也主要是出于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而非现代西方经济学之必需。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卡塞尔、熊彼特、张伯伦、凯恩斯、凯尔索等,主要理论有均衡价格论、价值无用论、创新价值论、垄断竞争价格论、寡头价格论、垄断价格论、有效需求价格论、双因素论等。

二、关于两种价值论的评述(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科学成分,批判了它的庸俗成分,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价值论。

他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

从马克思的分析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产的贡献,他自己的花费就是劳动的花费。

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换,从人与人之间本身贡献的角度看就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交换关系里确实也有物,但是物的贡献、物的交换和人的贡献已经不能混为一谈。

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把物的作用撇开,纯粹地考虑人和人之间的贡献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这种定义,可以推论出一种如何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即在劳动者之间,谁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比较大,他得到的劳动成果就应该比较多[2]。

(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也可以基本认为,除劳动价值论学派之外其他西方经济学学派统称西方经济学。

其由古希腊的经济学家色诺芬的主观价值论(“吃饭的人看到桌子上摆放的盘子越多,他越容易产生吃饱了的感觉,快乐持续的时间也是这样,面前有许多道菜的人不如中等生活的人情况好”[3]到现代的信息价值论,学派众多,百家争鸣。

1.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它的效用决定的,即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但是,如果把使用价值定义为商品价值,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其无法解释寻呼机可以用来接收信息,但是由于手机的普及,人们对寻呼机的需求逐渐消失,因此,它相对于人的价值也逐渐消失,尽管它的性能依旧,使用价值不变。

二是其无法解释为什么水这样效用大的物品价格很低,而钻石这样效用低的物品价值却很高的问题。

2.供求价值论供求价值论认为,商品无所谓内在价值,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低;供不应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髙。

供求价值论的偏差非常明显。

首先,它认为价格只取决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与生产费用等其他因素无关。

如果价格长时间低于生产费用,生产怎么能继续下去呢?其次,它否定商品价值对价格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有两种商品,其中一种商品价值髙,另一种商品价值低,它们都处于供求一致时,它们价格是一样的。

这是不可能的。

例如,一种商品是黄金,另一种商品是纸张,当它们都处于供求一致时它们价格肯定不一样。

3.生产费用论生产费用论也称“三要素论”或“三位体公式”。

这种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费用,而生产费用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生产费用不仅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的成本工资、利润、地租构成,而且还必须有科技、管理、信息、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参与构成,因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二是诸生产要素共同直接创造出了商品属性,商品属性还不一定是商品价值。

当这些商品属性符合购买者需求时,即为商品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

例如,前面提到的寻呼机,尽管它的属性至今不变,然而今天它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所以没有价值了。

4.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际效用。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消费者在对某一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随其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显然,最后一个单位即边际单位的效用是最小的。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把商品效用当作商品价值,尽管是边际效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边际效用问题,然而边际效用还是效用。

商品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作为商品价值,这在前面效用价值论部分已经说清了。

5.创新价值论这种理论又称自动化价值论。

它认为,社会必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组合,这种组合会自动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釆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一切经济过程都自动化了,即非人化了,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在自动化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生产工人会减少,但是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有关的科学研究人员、生产指挥系统的工作人员等会增加,任何自动化都离不开人,他们劳动也创造价值,价值决不是只由机器或生产资料创造的;二是尽管自动化生产比一般生产劳动效率提髙许多倍,这是科技生产要素起的作用,然而再高新的科技也得由人去发明、应用、发展,因而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尽管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劳动效率提高许多倍,然而如果商品仍不符合购买者需求,商品价值并没增加。

6.知识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是知识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不是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把知识作用夸大到不应有程度。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科学与技术。

尽管随着科技发展,科技这个生产要素对创造商品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劳动、土地、资本、管理、信息、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决不可忽略。

在当今时代中,如果缺少上述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生产活动都不可持续。

二是知识参与创造的商品属性必须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否则知识水平再髙,生产出来商品性能再好,不满足购买者需求,那么商品价值也没增加。

7.信息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只要掌握了信息,就能创造出价值与财富。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把信息作用夸大到不应有程度。

信息是事物表征,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产业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

然而,信息再重要也必须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来共同创造价值,否则只靠信息这个生产要素,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或财富。

8.均衡价值论这种理论又称均衡价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求出售的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指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表示的价格。

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

均衡价格论仍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这种理论不承认价格有其客观基础,并没揭示均衡价格本质是什么。

二是均衡价格论是讨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这个条件许多地方许多时候不具备。

三是需求量与供给量是流量,而价格是存量,流量与存量两者不应该存在函数关系,因而萨缪尔森所设想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存在,均衡价格论缺乏理论上的严密性。

9.垄断价值论亦称垄断价格论。

张伯仑所代表的垄断价值论,研究厂商如何决定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不仅继承了上述均衡价格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而且详细讨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种种情况,即使在今天仍有应用意义。

此理论还指出,销售成本起着创造需求或改变需求的作用,从而在价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都比上述均衡价格论前进了一步。

然而,此理论也没回答商品价值本质是什么[4]。

三、总结(1)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都是有关市场经济系统的理论,但它们并不出于同一层面:价值理论属于基础层面,目的在于探讨隐藏在交换关系背后的神秘力量;价格理论属于应用层面,目的在于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理。

二者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2)任何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背景的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客观上可以以价格理论为基础,而抛开对价值的研究。

(3)价值理论之所以在以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载体或最基本的范畴。

马克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研究,洞察未来,揭示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而不是在当时的经济制度下如何指导现实的经济活动,以有效地配置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