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第一章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P99)传播受众:人数众多、匿名、异质。

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传播迅速、公开化。

传播机构:组织化、非个人性。

传播媒介:机械化、电子化。

传播过程:单向性较强。

传播控制:制度化。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案在课件上。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传播结构与功能,五w;卢因:群体动力学,把关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调查法,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之父。

创造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单位。

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

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第一次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一、研究立场。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内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4.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课本第259页。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大众传播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受众的符号解读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第二章1.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这条思路形成的。

不足: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1)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不能被切割、分离。

(2)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4)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第三章1.简述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组织的特点。

课本第127页。

第一,地位稳固;第二,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第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2.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课本第136-137页。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和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课本第137页。

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进行垄断;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课本第138页。

个人信息的反馈;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四章1.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课本268-269页。

A.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揭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B.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地区民族群体或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C.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推断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D.不同媒体间的比较E.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F.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G.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H.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内容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联系以上这些是内容分析的最主要的内容,以下三种类型的研究也受到重视:A.为了获得“文化指标”而进行内容分析B.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C.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2.内容分析中常用的量化表示方法有哪些?课本第271页。

出现的有无、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课本第37页。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等;第二类是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4.休梅克(Pamela Shoemaker)等学者关于美国媒介内容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哪些?答案参照课件。

政治偏见方面:大部分的新闻内容是平衡、中立、客观的。

更多地正面报道落后的候选人。

行为方面:暴力行为是被研究最多。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暴力主题,针对人的犯罪及暴力犯罪更容易被报道异常的人、物方面:对事实歪曲报道以取悦受众,对小概率事件的报道新闻来源方面:新闻主要被“知名人士”所支配地理模式方面:最常被报道的是东西海岸第五章1.人类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与文字传播的优势是什么?课本第24页、25页。

口语的局限:第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记录性较差,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而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文字的优势:第一,信息能够长久保存,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再单纯依赖记忆力;第二,打破了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第三,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2.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有哪些?课本第27页。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

此外还有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第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第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3.请比较报纸媒介与广播电视媒介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答案参考课件。

报纸媒介优势:纸制媒介,便于保存、阅读方便;以文字为表现符号,适合深入、详细的报道。

劣势:纸制媒介,时间受限制,容量受限制;受文字制约,限制了受众范围;以文字为媒介,缺乏形象性。

广播电视媒介的优势:电波传送:覆盖面广,渗透性强;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声音传播:感染力强;受众面广;收听方便,个人性强(伴侣性companionship)。

劣势稍纵即逝,不易保存;声音传播,缺乏深度。

4.“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课本第118-119页。

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每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领的社会变革。

5.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是什么?课本第123-124页。

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实时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6.媒介发展的“4C”趋势指的是什么?课本125页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第六章1.用施拉姆的“自助餐厅”的提法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施拉姆曾有一形象比喻,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

2.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是什么?本166-167页。

心绪转换效用:“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人际关系效用: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自我确认效用: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

环境监测效用: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变化。

3.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课本161页A.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B.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C.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D.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七章1.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如何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它影响公众,推动对传媒活动的社会舆论监督;它影响传媒工作者,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它影响立法、司法与行政,为传播管理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三种影响,最大限度地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同时对大众传媒实行社会制衡。

2.传播效果的“子弹论”出现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第一,在这个时期,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政党等对传播媒介的空前利用使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第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技巧的研究,把宣传的作用夸大到了不恰当的程度;第三,这个时期是本能心理学盛行的时期,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第四,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使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

3.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第一,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只是中介因素之一;第二,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第三,态度改变产生效果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第四,效果的产生,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第五,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主题